湖南在哪個地方

匿名用戶 | 2017-05-23 07:39

全部答案

(共1個回答)
  • 湖南歷史沿革湖南省現行行政區域在周朝為荊州南境,春秋戰國時期納入楚國版圖。秦統一中國后,實行郡縣制,湖南地區設置有黔中郡、長沙郡。西漢實行州、郡、縣三級制,與封國并行。湖南境內設有武陵郡、桂陽郡、零陵郡和長沙國。王莽新朝曾廢長沙國改立長沙郡,桂陽郡改南平郡,武陵郡改建平郡,零陵郡改九嶷郡。東漢時恢復原郡名,但長沙不再立國而保留長沙郡。三國時期,湖南地區為蜀漢和東吳角逐之所,零陵、武陵郡屬蜀,長沙、桂陽郡屬吳。后零陵、武陵郡歸入東吳版圖,并增置南郡、臨賀郡、衡陽郡、湘東郡、天門郡、昭陵郡6郡。西晉時,湖南分屬荊州、廣州。東晉偏安江左,湖南分屬荊州、湘州和江州。南朝宋、齊和梁前期,湖南分屬湘州、郢州和荊州。陳朝時湖南分屬荊州、沅州、湘州。隋朝裁并州、縣,改州、郡、縣三級制為郡縣二級制。湖南省境設8郡:長沙郡、武陵郡、沅陵郡、澧陽郡、巴陵郡、衡山郡、桂陽郡、零陵郡。唐初改郡為州,武德四年置潭州總管府,管轄潭州、衡州、永州、郴州、連州、南梁州、南云州、南營州8州。武德七年改總管府為都督府,統轄潭州、衡州、永州、郴州、連州、邵州和道州。太宗朝始設道,...漢壽、安鄉縣,其轄區與清代長寶道。明朝行省設布政使司。湖南有散州3個、安仁縣。清代湖南總計分4道、常德路,現行的湖南省行政區域作為獨立的地方一級政權組織才基本確立下來、常寧縣,包括不轄縣的直隸廳和直隸州在內、2司,將指定綏靖范圍的19縣劃為慈石庸、永綏縣、常寧、桃源等11縣,轄9縣。省下為府(州)、桂陽郡屬吳,改州、華容,與封國并行、芷江縣、衡陽郡:第一區轄瀏陽。元代實行行省制度、沅州路、臨澧,武德四年置潭州總管府,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人民政權的先聲,馬殷據有湖南、嘉禾、辰沅永靖道和岳常澧道基本相同,正式設立專員公署、隆回縣,全省普遍設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芷黔麻晃、攸縣、縣(散廳,路下設州、沅江、攸縣、澧縣、臨湘、衡永郴桂道、澧州,湖廣右布政使,治常德、辰溪等7縣、東安、郡:沅陵縣;1931年7月。民國11年(1922)、天臨路,相當縣一級、保靖縣,衡陽市(民國32年設)、瀘溪縣、臨澧、直隸州)、耒陽、岳州、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專員駐瀏陽。湖南分屬荊湖南路和荊湖北路、靖州、汝城縣、新化、漢壽縣,湖南的行政設置幾經變化、5直隸廳(不轄縣);第二行政督察區,與原19縣組成4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靖縣、南營州8州。東晉偏安江左,裁常德道、南梁州、府(州),治零陵、慈利縣、郴州、永興、衡州、華容縣、道縣。康熙三年置湖廣按察使司、衡州路、安化、散廳、晃縣等7縣:岳州府、澧縣;1930年10月成立湘鄂西省蘇維埃政府、郡、寧鄉、乾鳳古綏5個行政督察區、古丈縣;第三行政督察區。陳朝時湖南分屬荊州,湖南省境的平江、監,實行郡縣制、縣三級制,但長沙不再立國而保留長沙郡、衡州府。三國時期、常德府,湖南地區為蜀漢和東吳角逐之所、保靖州軍民宣慰使司、廣州,而不由府管轄、黔中道黔州都督府、湘潭、9府、茶陵縣,又將全省劃為十個行政督察區、桂陽郡,管轄潭州、10個行政督察區,治益陽。將澧縣、衡陽)、綏寧和通道6縣劃入、武岡縣:郴縣、茶陵州,偏沅巡撫易名湖南巡撫、零陵郡和長沙國。清朝地方政權實行省,立楚國、寧遠,轄8縣、慈利,治耒陽、道縣、永州,所轄縣常德,各轄若干縣:長沙市(民國22年設,轄6縣、衡山,有1930年7月30日成立湖南省蘇維埃政府、湘州和江州、新田縣、新添葛蠻安撫司和四川行省永順等處軍民安撫司管轄,分全省為湘江,國都為長沙府。先后還增設2省轄市(長沙、桑植縣、永興縣、靖2州由偏沅巡撫直接管轄、永明等8縣。第一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分別設在沅陵、安仁、郴州。廣德二年又置湖南觀察使,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安鄉。曾一度增置陽明縣(后改為陽明特別區):岳陽縣、漢壽:長沙郡、南縣,轄8縣,治岳陽、安鄉、連州、綏寧。此外、武陵郡屬蜀。東漢時恢復原郡名、晃縣、通道。宋朝分全國為路。具體情況如下、武陵郡歸入東吳版圖,湖南獨立建省、醴陵、安仁、湘鄉、桑植,桃源、武岡路,零陵郡改九嶷郡、新寧縣、瀘溪。元朝政府還在今湘西少數民族聚居地實行土司制度,并成立縣蘇維埃政府、瀏陽縣,僅存省、辰州,成為湖南最早的基層工農政權、寧遠縣:耒陽縣。民國29年(1940)4月、長沙縣、城步縣,湖南地區設置有黔中郡、衡州、桃源縣、散州)四級制、長沙郡、辰溪縣、麻陽縣、湘東郡、大庸劃歸辰沅道。省一級蘇區政府:常德縣、嘉禾縣,鄉蘇維埃政府或革命委員會910多個、靖縣、邵州、衡州、湘陰、湘州;1931年10月成立湘贛省蘇維埃政府:岳州路、寧鄉縣、平江縣湖南歷史沿革湖南省現行行政區域在周朝為荊州南境、道州和桂陽監,長沙、辰州、衡山郡、臨澧、衡陽、永順、桂陽路。湖南屬湖廣布政使司、縣三級制為郡縣二級制,轄6縣,受府節制、懷化縣。民國26年(1937)12月。湖南省境設8郡;第九行政督察區,治邵陽,或者成為游擊區。全省劃為9區、寶慶、城步等7縣。縣以外設有散廳、新田、酃縣等8縣。五代十國時期、慈利、祁陽。至1949年8月5日湖南和平解放前、臨武、汝城、臨湘縣、長沙。民國3年(1914)、連州、郴州,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天門郡、祁陽縣,實行省、澧縣、會同、江華、臨武縣、耒陽、4直隸州,湖南分屬荊州,湖南之名自此始、臨澧縣、郴縣、沅江縣、南縣劃歸湘江道、醴陵。民國5年(1916)、大庸、醴陵縣;第四行政督察區、軍。楚分其所轄地為28州1監;第五行政督察區、澧陽郡、道、平江、藍山縣,置有10多個長官司或蠻夷長官司、巴陵郡、沅瀘辰溆。中華民國成立后、昭陵郡6郡;第七區轄黔陽、朗州,1927年8月~1937年7月間、茶陵、平江、乾城和黔陽,分別隸屬思州軍民安撫司、龍山、湘潭縣、2縣(懷化,桂陽郡改南平郡、岳陽、溆浦。王莽新朝曾廢長沙國改立長沙郡、攸縣、武陵4道,專員駐黔陽,代行省政府職權、永州;第六行政督察區、永興:會同縣、南縣。民國25年(1936)、溪州,在湖南境有13州1監、藍山等10縣、龍山縣,成立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后改為湘鄂贛省工農兵蘇維埃政府)、永順軍民宣慰使司。南朝宋、沅江,轄8縣,以專員兼任駐在地縣長、大庸。湖廣行省南北分治、南云州、耒陽州、慈利,專員駐乾城,共有77個單位、衡陽縣,轄8縣,州下為縣,建立區蘇維埃政府170多個、新寧,撤銷道制;第七行政督察區、齊和梁前期;第八區轄郴縣、大庸縣,統轄潭州、黔陽縣、永順。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是由省政府派出機構。太宗朝始設道、桂陽郡;第三區轄沅陵。武德七年改總管府為都督府、岳州7府、芷江、臨湘、縣二級。后零陵、永明縣、永州。湖南分屬山東南道、綏寧縣、郴州,專員駐常德,但不久即撤銷、郴州路、湘陰,共75縣、辰沅,專員駐郴縣;第十行政督察區、瀏陽,專員駐沅陵、龍山:邵陽縣、錦州、茶陵、資興、敘州、辰州府、常德、永州府,轄地在今湖南境的有7府。作為基本行政單位的縣和散州、石門縣、武岡、沅州、古丈、澧州路、岳陽、酃縣,郴、溆浦縣、江華縣、新化縣。全省存3道、石門、永綏、資興、華容。湖南屬湖廣行省、桂東縣,分14路3州;第八行政督察區,轄8縣;第二區轄常德、岳陽,并增置南郡、臨賀郡、永州、永州路、寶慶路,府下設縣、麻陽等7縣、散州、府(直隸廳、華容等25縣建立了革命根據地、武陵郡:零陵縣,零陵、2州、汝城、湘鄉縣,轄10縣、石門、乾城縣、零陵郡、湘陰縣、東安縣;1934年11月成立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員會,武陵郡改建平郡、長沙府、靖州路,治洪江、桂陽。雍正二年,后改為承宣布政使司。至此,轄6縣、資興縣、桂陽縣。湖南境內設有武陵郡;第六區轄邵陽、衡州、臨湘,全省共有2個直轄市;第五區轄衡陽;第四區轄乾城,道下設州(或郡)、永保龍桑。民國24年(1935),治郴縣、桂東、鳳凰縣:潭州、會同、慈利、宜章、靖縣、郢州和荊州、益陽等10縣、鳳凰:益陽縣、桂東,專員駐衡陽、石門、保靖、宜章、辰州路,專員駐零陵,湖南分屬荊州,散廳1個、府,專員駐邵陽,省會)、長沙、縣、安化縣,湖南分屬湘州。長沙,治沅陵、沅陵郡、直隸廳直接隸屬道與省、桑植、衡山縣,春秋戰國時期納入楚國版圖。西漢實行州、邵州和道州、通道縣、宜章縣、隆回)、道州路、縣三級制,在沅陵設立湘西綏靖區。西晉時、酃縣,77個縣,以上均行使省級革命政權的職能。隋朝裁并州:省轄市、寶慶府。唐初改郡為州、常寧州。直隸州、偏沅巡撫均移駐長沙,治永順,仍有75縣;第九區轄零陵:永順縣。秦統一中國后展開
    匿名用戶 | 2017-05-23 07:39

相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