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
  • 問答列表
  • >
  • 大陸漂移假說的證據和板塊構造學說的證據(越多越好)明天的作業,

大陸漂移假說的證據和板塊構造學說的證據(越多越好)明天的作業,

匿名用戶 | 2017-05-23 07:49

全部答案

(共1個回答)
  •   大陸漂移假說:經過長時間的準備工作,1912年1月6日,他在法蘭克福地質協會上作了“大陸與海洋的形成”的報告,10日又應邀前往馬爾堡科學協會作了“大陸的水平位移”的演講.他將這兩次演講稿整理出版,系統的發表了他關于大陸漂移的理論,提出了“大陸漂移說”.魏格納的證據主要有:(1)大陸岸線的相似性.南大西洋兩岸,即非洲與南美的海岸線輪廓相互匹配,可以拼接成為一個整體,說明這兩個大陸曾經相連接.褶皺系的延續性.南大西洋兩岸,即非洲南端與南美布宜諾斯艾利斯之南的二疊紀褶皺山系同是東西走向的,而且地質情況相當,可以連接;歐洲挪威、蘇格蘭、愛爾蘭與北美紐芬蘭的加里東褶皺帶也是可以連接的.(2)古冰川的分布.南方諸大陸,(南美、南非和南澳大利亞)和印度南部廣泛分布著晚古生代的冰川痕跡,若將分布地拼合在一起,能較好的解釋冰川分布的規律.(3)化石.在南方諸大陸和印度南部的晚古生代冰磧層上普遍覆蓋有具舌羊赤植物群化石的含煤地層,證明南方諸大陸與印度過去是一個整體.
      板塊構造學說的:板塊構造學說立論于海洋之中,因此板塊構造的證據主要就在海洋之中.
      證據之一,是海嶺,或叫洋中脊、洋中隆及海底山脈等等.海嶺最先是美國人在19世紀中期輔設橫跨大西洋海底電纜時發現的,也就是“大西洋中脊”.后來也相繼在印度洋中部、太平洋東部發現類似的洋脊或中隆.到20世紀50年代美國等又發現這些大洋中的海嶺有首尾相接的狀況,具有全球規模.全長達6~8萬公里,成為地球上最大、最長的山系.
      大西洋中脊全長萬余公里,寬度550~900公里,呈“S”狀,是由一系列平行的山脈組成.在海嶺之中呈巨大的陷谷地形,陷谷是地殼的巨大裂縫所在,也是地殼新生的地方,其中充填著橄攬巖和玄武巖,這就是新生的地殼了.
      太平洋海嶺,不在洋中央,而是偏東,其形狀簡單而寬闊、平緩,海嶺中間也無裂谷,人常稱之為中隆.印度洋中脊和大西洋頗為相似,比較復雜,在中脊處地震活動比較強烈.
      海嶺是板塊構造的證據,就在于它是地殼擴張的產物,因為擴張,殼下巖漿才一次次地沿擴張裂縫噴發而出,形成了新的地殼,即地殼的增生帶.在增生時新的巖漿擠老的巖漿,把老的擠向兩側.所以,離海嶺中心軸越遠,巖石就越老,反之,離中心軸越近,巖石就越
      新,很有規律性,也具對稱性.這是板塊構造最有力的證據之一.
      證據之二,是深海溝.深海溝是在大陸與大洋之間靠大洋一側的地方.地球上水深超過6000米的海溝共24處,其中19處在太平洋中.全球最深的海溝是馬里亞納海溝,水深約ll034米.海溝的形成,是板塊構造活動的杰作.即一個板塊向下俯沖到另一板塊之下時,一邊下垂,一邊上翹,這中間就形成了海溝.所以說海溝是板塊構造俯沖帶開始的地方,也是板塊構造擠壓活動的場所.在這里好像一個樞紐或傳動帶,一方面把海洋板塊的巖石俯沖下去;另一方面也把大陸板塊翹起來.
      證據之三,是島弧.島弧也位于海洋與大陸之間,常和海溝結伴而存在.海溝靠近大洋,島弧靠近大陸.島弧常成群結隊產生,首尾相連,呈雁行排列,構成弧形,典型者要數太平洋西邊的島弧了.島弧實際上也就是弧形山地,海拔多在千米以上.構成島弧的巖石主要為中生代或新生代的基性到酸性系列的火山巖,尤以安山巖居多.所以島弧也可以說是火山巖帶的別稱,其所以說它是板塊構造的證據,就是島弧中的火山巖是板塊構造活動的產物.
      證據之四,是轉換斷層與錯斷帶.所謂轉換斷層,是海底擴張時,海嶺上各段的擴張速度的差異,在差異較大的地方就要錯開,這錯開之處,就是所謂的轉換斷層.它橫切海嶺,起調整擴張能量、維持平衡的作用,是一種張性斷層.如果密集存在,就成了錯斷帶或破碎帶了.其所以是板塊構造的證據,就因為它是地殼擴張形成海嶺時的一種相關產物.
      證據之五,是海底平頂山.平頂山是由長條狀的許多弧山所構成.弧山之頂被海水所削平.山體多為基性火山巖所組成,其頂上也往往有珊瑚礁或薄薄的沉積物所覆蓋.平頂山的巖石時代多為中生代或更新的巖石.其所以是平頂的,就是因為海底擴張和洋殼下降,使之沉沒于海水之中的緣故.
      證據之六,就是三聯點.三條板塊邊界常相交于一點,這一個交點就叫做板塊三聯接合點(簡稱三聯點,或稱三節點).了解三聯點的特征,分析三聯點的穩定性和邊界條件,是研究板塊邊界移動的重要標志,因此,三聯點的顯示,也是板塊構造活動證據之一.
      證據之七,是古地磁.上世紀50年代后期,邁薩等人對太平洋東北部海底試測了磁力強度,所取得的數據繪成磁力強度等值線圖,發現磁異常條帶的錯動,正好和海底的錯斷帶相吻合;其后又有人根據磁測的大量數據,發現了海嶺兩旁的地磁異常有顯著的對稱性及巖石年齡的新老和海嶺兩旁擴張的證據一模一樣,因此更印證了海底擴張的板塊活動之機制.
      證據之八,是地震.有人以淺源地震震中分布勾畫出了板塊構造的輪廓和用其他方法確定的板塊輪廓基本一致.同時還有人發現世界上的深源地震,幾乎全部都發生在海溝地帶,而且從海溝向大陸方向,地震有從深源向淺源變化的規律.特別是l954年貝尼奧夫教授對許多島弧上的地震分布和地震深度進行了系統的研究,發現有一條以45°角向大陸方向傾斜的深源帶,這就是人們所稱的貝尼奧夫帶,這個帶和板塊的俯沖帶是一致的.所以,地震也是板塊構造的一個有力證據.
      證據之九,是熱流.海底熱流值的測定,發現基巖時代越老,熱流值越小;基巖時代越新,熱流值越大.海溝中的熱流值一般均小于1.O個H·F·U;在海溝靠近島弧內側的熱流值又高起來了,則大于2.0個H.F.U單位.種種跡象表明,這也是板塊的重要證據之一.
      證據之十,是重力.板塊活動,在重力反應上留下了證據.l969年,美國科學家Kaula在地球上選擇了43個重力異常區,并劃分出11個類型,發現印尼島弧和大西洋中脊地帶都是高重力異常區,而在海洋中,其它地方,一般基本上都是低重力異常帶.這些特征,不是也印證了板塊活動的存在嗎?
      證據十一,是海底沉積.海底沉積物的年齡大小與距離海洋中脊、中隆的遠近成正比,即遠者老,近者新.而且海底沉積物,離中脊越遠則厚度越大,也越齊全;而離中脊越近,厚度越薄也越簡單.更有趣的是沉積物層序的變化在中脊兩旁是對稱的.這種現象,是板塊活動、海底擴張所形成的.
      證據十二,是巖漿巖.海洋中的巖漿主要是玄武巖,而且多呈枕狀構造.玄武巖之下,就是超基性巖.有人研究海底的112塊玄武巖類之后,發現巖石隨距離中脊的遠近而有規律地變化,這種變化,顯然是海底多次擴張所造就的.
      證據十三,是蛇綠巖套.是超基性巖、輝長巖墻、枕狀巖流、燧石層等的組合體.這種復雜而特殊的巖石組合,被認為是一部分洋殼被俯沖到大陸邊緣的結果.所以也是板塊活動的痕跡.
      證據十四,是混雜巖堆積.混雜堆積就是一套由各色各樣的硬砂巖、頁巖、燧石層、鐵鎂質巖石等等亂七八糟地攪合在一起.這種巖石成分不同、成巖環境相異、原來相距甚遠的沉積巖、巖漿巖、變質巖被極其混亂地擠攪到一塊,是板塊碰撞和俯沖的產物.
      證據十五,是特殊的變質作用.特殊的變質作用,在海洋中主要發生在板塊邊界上,不同的邊界類型,變質作用的特點截然相異,如大洋中脊邊緣附近擴張型變質作用是低一中溫變質,即沸石相、綠片巖相及角閃石巖相等,稱之為洋底變質作用.剪切型的變質作用主要發生在轉換斷層附近的碎裂巖、糜棱化巖石等之中.擠壓型變質,主要在俯沖帶中,往往出現雙變質帶,出現蘭片巖等高壓礦物及紅柱石等高溫礦物.如在日本的島弧橫剖面上就有兩對雙變質帶的存在.雙變質帶,正是板塊構造活動中的產物.
      證據十六,是超深變質的巖石標志物.這種超深變質的標志物,主要是指柯石英和榴輝巖等.它們都是在地殼以下很深的地方經過超深的變質作用所形成的.它們為什么能上到地殼上部來,就是由于板塊俯沖到地殼以下,甚至可以到700多公里的地方,然后又由板塊活
      動的“傳送帶”作用把深處的東西帶到地殼上部來.這種超深的變質巖礦,是地下深處由板塊構造帶來的使者,報告了深處的變質等情況.只有板塊構造能完成傳送帶的任務.
      證據十七,是現代礦床的生動局面.研究認為,地殼中的一些金屬或石油等礦床的形成和板塊構造有因果關系.反過來,這些礦床也就充當了板塊構造的證據.特別是一些海底深淵礦泉和海底“冒煙”現象,它們都正在不斷地進行著造礦作用,形成的礦有鐵、銅、鉛、鋅、鎳、鈷、錳、鉻、鈾、汞、金等等.如東太平洋海隆附近、加拉帕戈斯群島、切列肯半島、亞丁海、紅海及美國邁阿密以東2880公里的大西洋海域發現了高溫噴泉等.均可證明是海底擴張作用的結果.
      證據十八,是同一類蚯蚓被分隔在三個地區.這種蚯蚓是一種只有前腿的瞎眼蠕蟲,身長0.23米.現分布在北美的下加里福尼亞、南馬德雷山后及南端的阿卡普爾科三個地區.美國的帕彭富斯教授運用先進的生化技術分析證實它們均源于同一祖先.是l500萬年前在墨西哥東部只有這種蚯蚓,后來北美的下加里福尼亞半島與大陸斷裂,向北移動,又促成大陸上南馬德雷山脈的上升,因此,這同一種蚯蚓就被分離在三處了.這也是板塊構造運動之證據.
      證據十九,是喜馬拉雅山的形成.巍巍喜馬拉雅山脈位于歐亞板塊與印度板塊之間.據測量,現今印度板塊每年還在以0點幾厘米的速度緩緩向北俯沖;同時喜馬拉雅山每年也以0點幾厘米的速度慢慢地上升.二者如此合拍.故只有用板塊構造運動的擠壓才能作出比較科學的解釋.
    匿名用戶 | 2017-05-23 07:49

相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