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從鈦鐵礦中分離鐵和二氧化鈦

匿名用戶 | 2017-05-23 02:30

全部答案

(共1個回答)
  • 硫酸分解鈦鐵礦,往浸取溶液中加入適量鐵粉,并不斷攪拌,立即用玻璃砂漏斗抽濾,濾液用冰鹽水冷卻至0℃以下,觀察FeSO4·7H2O結晶析出,再冷卻一段時間后,進行抽濾,回收FeSO4·7H2O。將上述實驗中得到的浸取液繼續煮沸得偏鈦酸,把偏鈦酸放在瓷坩鍋中,灼燒冷卻,即得白色二氧化鈦粉末。一、反應原理:1、TiO2為白色粉末,無毒,難溶于水與弱酸,微溶于堿,易溶于熱,濃H2SO4和氫氟酸中,熱穩定性好,是重要的白色顏料。鈦鐵礦的主要成分為FeTiO3,雜質主要為鎂、錳、釩、鉻、鋁等。由于這些雜質的存在,以及一部分鐵(Ⅱ)在風化過程中轉化為鐵(Ⅲ)而失去,所以二氧化鈦的含量變化范圍較大,一般為50%左右。2、在160~200℃時,過量的濃硫酸與鈦鐵礦發生下列反應:FeTiO3+2H2SO4=TiOSO4+FeSO4+FeSO4+2H2OFeTiO3+3H2SO4=Ti(SO4)2+FeSO4+FeSO4+3H2O用水浸取分解產物,這時鈦和鐵等以TiSO4和FeSO4形式進入溶液。將溶液冷卻至0℃以下,便有大量的FeSO4·7H2O晶體析出。剩下的Fe2+離子可以在水洗偏鈦酸時除去。因此需在浸出液中加入金屬鐵粉,把Fe3+離子完全還原為Fe2+離子。適當過量的鐵粉可以把少量的TiO2+離子還原為Ti3+離子,以保護Fe2+離子不被氧化。3、為了使TiOSO4在高酸度下水解,可先取一部分上述TiOSO4溶液,使其水解并分散為偏鈦酸溶液,以此作為沉淀的凝聚中心,與其余的TiSO4溶液一起,加熱至沸騰使其水解,即得偏鈦酸沉淀。該過程主要反應為:TiOSO4+2H2O=H2TiO3+H2SO44、將偏鈦酸在800~1000℃灼燒,即得二氧化鈦。反應原理為:H2TiO3=TiO2+H2O二、實驗步驟:1.硫酸分解鈦鐵礦:稱取25g鈦鐵礦粉(300目,含TiO2約50%),放入有柄蒸發皿中,加入20mL濃H2SO4,攪拌均勻后放在沙浴中加熱,并不停地攪拌,觀察反應物的變化。用溫度計測量反應物的溫度。當溫度升至110-120℃時,注意反應物的變化:開始有白煙冒出,反應物變為藍黑色,粘度增大,攪拌要用力。當溫度上升到150℃時,反應激烈進行,反應物迅速變稠變硬,這一過程幾分鐘內即可結束,故這段時間要大力攪拌,避免反應物凝固在蒸發皿上,激烈反應后,把溫度計插入沙浴中,在200℃左右保持溫度約0.5h,不時攪動以防結成大塊,最后移出沙浴,冷卻至室溫。2.硫酸溶礦的浸取:將產物轉入燒杯中,加入60mL約50℃的溫水,此時溶液溫度有所升高,攪拌至產物全部分散為止,保持體系溫度不得超過70℃,浸取時間為1h,以免TiOSO4水解。然后用玻璃砂漏斗抽濾,濾渣用10mL水洗滌一次,溶液體積保持在70mL,觀察濾液的顏色。3.除去主要雜質鐵:往浸取溶液中加入適量鐵粉,并不斷攪拌至溶液變為紫黑色(Ti3+)為止,立即用玻璃砂漏斗抽濾,濾液用冰鹽水冷卻至0℃以下,觀察FeSO4·7H2O結晶析出,再冷卻一段時間后,進行抽濾,回收FeSO4·7H2O。4.鈦鹽水解:將上述實驗中得到的浸取液,取出1/5的體積,在不停地攪拌下逐滴加入到約400mL沸水中,繼續煮沸約10-15min后,再慢慢加入其余全部浸取液,繼續煮沸約0.5h后(應適當補充水至原體積),靜置沉降,先用傾析法除去上層水,再用熱的稀H2SO4(2mol/L)洗兩次,并用熱水沖洗沉淀,直至檢查不出Fe2+為止,用布氏漏斗抽濾,得偏鈦酸。5.煅燒:把偏鈦酸放在瓷坩鍋中,先小火烘干后大火燒至不再冒白煙為止(亦可在馬福爐內850℃灼燒),冷卻,即得白色二氧化鈦粉末。
    匿名用戶 | 2017-05-23 02:30

相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