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搞地質的幾大門派有哪些以及代表人物

匿名用戶 | 2017-05-19 10:28

全部答案

(共1個回答)
  • 大地構造是地球科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它主要研究地球的構造、演化及其運動變形和發展規律等問題的學科,是研究地球科學的基礎理論之一,不僅對深入認識地球發展史和地殼、巖石圈運動史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對研究成礦條件、地表成因及預測礦產資源等都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中國地處環太平洋構造帶和特提斯構造帶的丁字接合處,具有中國特色的大地構造特征。“波浪狀鑲嵌構造學說”、“地質力學”、“多旋回構造”、“地洼說”和“斷塊構造說”是老一輩地質學家對我國大地構造特征的總結,被稱為“中國五大地質構造學派”。一、波浪狀鑲嵌構造學說二、地質力學三、多旋回構造運動說四、斷塊構造學說五、地洼說一、“波浪狀鑲嵌構造”學說(一)“波浪狀鑲嵌構造”學說創始人張伯聲院士生平簡介張伯聲院士,1903年6月23日出生于河南省滎陽縣喬樓村,1994年4月4日下午5時在西安逝世。1926年畢業于北京清華學校,以優異成績被保送赴美留學,先后在威斯康辛大學和芝加哥大學化學系學習,1928年獲芝加哥大學化學系學士學位,后又在芝加哥大學和斯坦福大學地質系研究部攻讀地質學。1930年回國,先后在焦作工學院、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河南大學和北洋工學院任地質學和巖礦學教授。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張伯聲教授隨同北洋工學院從天津遷到陜西,先后在西安臨時大學、西北聯合大學,西北工學院和西北大學任教。抗戰勝利后,原北洋工學院的教師紛紛返回天津,但他則認為,秦嶺需要他,西北需要他,毅然跟隨西北大學遷回西安,出任西北大學地質系主任。解放后,張伯聲院士以極大的熱情投入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1956年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任西北大學副校長。1980年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同年11月調任西安地質學院長。張伯聲院士為地質教育和地質科學研究工作整整奮斗了64年之久,獻出了他的畢生精力,為黨、為人民做出了杰出貢獻。(二)“波浪狀鑲嵌構造學說”簡介波浪狀鑲嵌構造學說,是張伯聲教授創立的一種地殼構造和地殼運動理論學說。這一學說的思想萌芽于1959年。當時主要闡明的問題是,相鄰二地塊在不同地質歷史時期都以它們之間的活動帶為支點帶,互作天平式擺動,并相應地引起支點帶本身與之同時做激烈的波狀運動。1963年,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整個地殼是由不同級別的激烈運動的活動帶與不同級別的相對穩定的地殼塊體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級套一級的鑲嵌構造。并把相鄰二地塊的天平式擺動在空間上擴大范圍來統一考慮,引伸出地塊波浪的概念。自此以后,經過張伯聲教授等不斷地研究,逐步系統化、理論化,成為目前的地殼波浪狀鑲嵌構造說。波浪狀鑲嵌構造有別于五十年代以來國外學者提起過的地殼的鑲嵌構造。他們只是認為地殼的某些部分像一層“巨大的角礫”,雜亂無章地鑲嵌在一起。而波浪狀鑲嵌構造說則認為地殼的鑲嵌是有規律的,其空間展布、運動變化都好象是幾個系統的波浪的相互交織。三、“多旋回構造運動”學說簡介“多旋回構造運動”學說,即地殼運動的多旋回理論,是黃汲清教授于一九四五年提出來的。該學說是在地槽發展單旋回觀點上的進一步發展。所謂單旋回,是德國地質學家史蒂勒提出來的地槽褶皺帶發展的模式。他認為,地槽發展初期以下沉為主,有大量蛇綠巖出現;以后地槽型沉積褶皺成山,與此同時有大量花崗巖侵入,隨后有安山巖噴發和各種小侵入體;最后褶皺帶遭受剝蝕,地槽轉化為地臺,并有玄武巖噴溢。這就是有名的地槽發展單旋回的基本觀點。一九四五年黃氏指出,地槽的發展不是單旋回而是多旋回的。黃氏分析研究了我國大量資料,并結合世界上其它地槽褶皺帶的實際資料,不斷闡述了地槽的發展可以分為加里東、早華力西、中華力西和晚華力西四個旋回,每一個旋回都有基性巖出現和強烈的褶皺運動、花崗巖侵入和安山巖噴發。更重要的是每一旋回都具有它獨特的內生礦床組合,如哈薩克斯坦地槽,早期以金礦為主,中期金礦減少,晚期則鎢錫礦特別重要。結合地球物理資料,他認為深斷裂也是多旋回活動,并把深斷裂按深度進行分類:硅鋁層斷裂、硅鎂層斷裂、巖石圈斷裂和超巖石圈斷裂四、“斷塊構造”學說簡介斷塊構造學說,是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張文佑教授等,繼承與發展李四光教授的地質力學思想,吸取了“地槽地臺說”、“板塊說”等的合理部分,在分析與綜合我國及世界大量地質、地球物理資料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斷塊說在研究方法上,強調運用地質力學與地質歷史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地球的構造形成與形變進行辨證分析,將構造旋回的劃分與構造形成、形變過程聯系起來。認為地殼的形變,一般是從褶皺到斷裂;但一經產生斷裂,它便對以后的變形起決定性作用,即第一期的斷裂控制第二期的褶皺,第二期的褶皺改造第一期的形變,也就是基底控制蓋層,蓋層改造基底,所以斷塊學說,側重于研究斷裂的形成與發展。五、地洼學說簡介地洼學說是中南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長沙大地構造研究所所長陳國達院士所倡導的學說。該學說認為,自一八五九年以來,地質界傳統的理論是大陸地殼大發展過程只有兩個階段:先出現活動區—地槽區,后來變為“穩定”區—地臺區。一九五六年,陳氏在總結中外地質資料的基礎上提出,中生代中期以來地殼演化進入了新階段,經受斷裂作用和拱曲作用后所形成的狹長形或長圓形的凹地或凸起,其大地構造性質既非地臺區,也與地槽區有別,而是一種新型活動區,是大陸地殼的第三構造單元。因它是地臺區向活動區轉化的產物,故取名為活化區;又因其最主要的特征是區內出現地洼盆地,故稱地洼區。
    匿名用戶 | 2017-05-19 10:28

相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