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器鑒定有哪些專業術語?

匿名用戶 | 2017-05-19 02:28

全部答案

(共1個回答)
  • 胎釉有少量碰損,在某個部位外表出現較小裂紋。11.夾扁——器物在入窯燒制時,偽造的足磕痕跡生硬,譏笑自己眼力不濟,淺黃,俗稱“修腳”,似糊米狀,珍品當贗品。25.打眼——在交易中因走了眼,或黃紅色,有的斷開,打眼后,口部容易變形,從頸部將損傷部修截掉而露胎,布滿器身,有失面子。19.開片——由于胎體與釉層的膨脹系數不同,“抹脖”,又叫“雞爪紋”,再配色填彩加工成粉彩或斗彩。12.復窯——二次入窯燒制。27.有芒——碗盤等器皿,從而在釉面產生許多自然裂紋,將器皿反裝入窯,品位稱請人掌眼。26.掛線——指瓷器上的裂痕。15.外沖里不沖——因外力相碰,由于采用復燒工藝,怕被同行知道了。3.蕎麥地——釉面局部或全部出現小黑星點。28.新坑,意即撿到遺漏的真品。16.棕眼——釉面氣泡在窯中爆炸時所留下的細小痕跡。6.土銹——器物埋入地下,出窯時自然破開。10.足磕——底足因受地面撞擊或阿斗其他原因碰撞而產生傷痕,失去光澤,在不施釉部位燒制時受火自然泛出的黃褐色。4.磨足——底足因傷損,仿冒古物,俗稱“剃頭”,但人工仿制的火石紅深淺不一,釉層產生灰白霧狀小點或小碎裂紋。在古玩業中。8.水堿——器物長期埋入地下受溫度,但未傷及內壁,有的則是人為涂刷的黃褐色護胎汁,似有芒相似。14.翹棱——由于變形。這主要指定窯一類器物,謂“后掛彩”,紋路大小,局部釉層呈灰白色,粗細,下品出售。22.后掛彩——將原來素色的瓷器。2.糊米地——器物沙底因所墊砂粒含鐵質較多1.火石紅——胎體內含礦物質。13.耍圈——器身與底足出現一圈裂紋,生澀不自然,里手幫忙鑒定器物的真偽。5.截口——因撞擊頸口部大面積損傷,熟坑——新坑指新出土之物,潮濕影響,將贗品當珍品購進稱“打眼”,其狀如線掛在上面,故沿口無釉,將缺口部分修磨光打平。7.水銹——器物長期埋入地下或水中浸泡,漿胎器均有此現象,明成化瓷砂底一般有此現象,改制器或后掛彩釉均用此法,長短不等,鐵銹等色,稱有芒,二者收縮率不同,有的局部相連,被識貨人購去。23.掌眼——請行家,底足不平,口沿沒有釉,在高溫燒制時,大多甘愿吃啞巴虧,真水銹一般洗刷不凈,為釉內雜質或二次入窯所致,燒制時出現鐵銹斑點,一般人不便聲張,縱橫交織在一起。17.釉泡——釉面在高溫燒制時出現的氣泡。24.撿漏——賣方誤將真品。21.做舊——將新制器物作成古舊顏色。9.炸底——器物底部被投放物撞擊而形成的裂紋。20.爪紋——器物壁部或底部因受撞擊后出現裂紋狀如雞爪。熟坑為出土多年之器物,器口不圓,釉面粘附灰白,胚胎受潮再燒制也易產生火石紅現象。18.粘砂——底足因墊燒而有砂痕或黑疵
    匿名用戶 | 2017-05-19 02:28

相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