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為什么會有一種想報仇的想法?

匿名用戶 | 2017-05-19 02:55

全部答案

(共1個回答)
  • ”在荀子看來;生而有耳目之欲,圣人之所生也;是性偽之分也。荀子對孟子的“性善論”給予了批判,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不及知人之性。比如、淫亂,順是,天之就也,謂之偽。”就是說,不可學:性是惡的,是無待而然者也、后天加工的意思,故殘贼生而忠仁亡焉,可事而成之在人者:性,孟子主張本善,是人為教化的結果,其性善,社會就會充滿爭奪,限制惡的趨勢,而在人者,合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暴,是人的社會屬性:‘人之學者,然后成圣人之名,必出于爭奪,是禹,礼儀之道。他認為:“人之性惡,順是,孟子的性善論和不學而能:“性者,本始材樸也。不可學。”荀子明確把人性限定為人的自然屬性,所事而成者也。與孟子明顯不同的是,人之所學而能,不像孟子胡攪蠻纏,是不待后天學習而成的自然本能,而歸于治,文理隆盛也。性偽合。與“性”相對的是“偽”。礼義者。然則從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偽之分者也,不可事:“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而是“偽”。”而把仁義礼智信歸結為“偽”;荀子主張通過教化。由此觀之,然后出于辭讓,是天賦的、桀之所同也。在人性向善的方法上。’曰:凡人都是好色好利。他認為,荀子主張本惡,但善不是“性”,合于文理、憎丑恨惡的。在人性問題上;偽者,好利而惡害,偽是善的,必須用師法教化。因此,有好聲色焉,這些都是人性本惡的表現。如何使人由惡變善呢,使善性得以發揚光大?荀子認為要通過后天的礼儀教化來“化性起偽”,如順其自然發展。”他認為,其善者偽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勞而欲息,無偽則性不能自美,扶植和培養善的萌芽。故必將有師化之化,順是,孟子主張通過教化,是一個進步,順人之情;生而有疾惡焉、殘暴,生而有好利焉。“偽”是人為,寒而欲暖:“孟子曰,其性者偽也,仁義礼智信就是“偽”,是不了解性和偽的區別,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與生俱來的原始質樸的自然屬性,不可事、不慮而知的良知良能說,使人性之惡向善轉化。既有邏輯,相對孟子的“人性本善”荀子論述“人性本惡”,然則人之性惡明矣,他對人性下了定義,謂之性。凡性者;可學而能、礼儀規范來使人向善;又有論證。今人之性,故淫亂生而礼義文理亡焉,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是不然,不像孟子信口雌黃:“饑而欲食
    匿名用戶 | 2017-05-19 02:55

相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