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信口雌黃成語:信口雌黃是怎么來的?

匿名用戶 | 2017-05-19 02:58

全部答案

(共1個回答)
  • 晉人王衍,字夷甫,臨沂(今屬山東省)人,是一個有名的清談家.起初,他當元城縣令(今河北大名縣附近),每天很少辦公事,擅長閑聊發議論,不過工作上倒也沒有出過什么岔子.后來,他幾經升官,被任為“太子舍人”、“尚書郎”等高職,還擔任過宰相,清談的興趣也更加高了.他喜愛老子和莊子的學說,每天談的多半是老、莊的玄理.談的時候,手執玉柄麈尾(Zhu用一種鹿的尾毛制成的拂塵,古時學者講授時多手執麈尾,類似后來的教鞭),輕聲慢語,從容不迫.當時清談之風正盛,王衍受到一部分人的欽敬,成為清談家的首領之一.其實他那套玄妙空虛的理論,常前后矛盾、漏洞百出.聽的人指出錯誤或提出疑問時,他也毫不在乎,往往隨口更改,繼續不慌不忙地談論下去.據《晉書·王衍傳》載,當時有人因此稱他“口中雌黃”.雌黃即雞冠石,是一種和雄黃同類的礦物.當時人們寫字多用黃紙(用黃檗染成,據說可防蟲蛀),叫“黃卷”.寫錯字時,就用雌黃把錯字涂改,因雌黃的顏色同紙色差不多,所以涂改很合適.涂改錯誤的字句,因此就叫“雌黃”.正衍的隨口更正,因此就叫“口中雌黃”.“雌黃”后來又有修改和評論別人文章的意思.宋朝范正敏的《遁齋閑覽》說:“有誤字,以雌黃滅之,為其與紙色相類.故可否人文章,謂之‘雌黃’.”隋朝顏之推的《顏氏家訓》說:“觀天下書未遍,不得妄下雌黃.” 形容隨口亂談、妄發評論,就叫“信口雌黃”.
    匿名用戶 | 2017-05-19 02:58

相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