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
  • 問答列表
  • >
  • 稀土人物都有那些在中國稀土研究、開發、應用、保護等方面做出杰出貢獻的專家和學者.

稀土人物都有那些在中國稀土研究、開發、應用、保護等方面做出杰出貢獻的專家和學者.

匿名用戶 | 2017-05-23 03:17

全部答案

(共1個回答)
  • 概述:
    稀土人物收錄了為中國稀土研究、發展、應用和保護所做出杰出貢獻的專家和學者.
    郭伯生
    中共黨員.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
    1955~1957年在烏克蘭第城農學院學農,1962年畢業于莫斯科精細化工學院稀有和分散元素工藝系.1963~1972年在北京有色金屬研究院從事鋰、銣、銫元素的提取研究,任專題組長.1973~1975年在北京有色金屬研究院科研辦公室從事鈦民用和稀土、鉬微肥的推廣.1975~1977年任稀土研究室副主任.1978~1983年任院科辦副主任,從1982年起兼任北京有色金屬研究院稀土農用研究室主任.1984~1991年任中國有色總公司稀土農用技術開發中心主任.1991年調任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稀有稀土局副局長.1993~1994年任中國稀土開發公司總經理,1995~1996年任該公司總工程師.
    李東英
    1920年12月14日生于北京,中共黨員.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級高工.1948年畢業于北京輔仁大學化學系,1951~1953年和1956~1958年,兩次在蘇聯進修有色金屬選礦及稀有金屬冶金.1983~1985年任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常務董事、科技部主任.從事工作50年來,主要做的是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工作.1949年研究解決了生產固體黃藥(選礦捕收劑)的工藝和設備,至今仍在沿用.五、六十年代組織并參與利用我國資源提取各種稀有金屬和制備半導體材料的生產工藝,以滿足經濟建設和國防尖端的需求.
    自60年代至今,長期從事稀土和鈦的開發和應用推廣工作.特別是于1972年首先倡議并組織實施將稀土用于農業增產,獲得成功.20多年來經全國各方的努力試驗和推廣,已在農作物、經濟作物、蔬菜、水果、林業、牧草以及養殖業得到廣泛的應用,獲得巨大的效益,屬世界首創,現居領先地位.七、八十年代從事我國重大資源(攀枝花、包頭白云鄂博、金川)綜合利用和重要有色金屬(鎢、錫、鋁)行業的開發方針政策的研究.
    80年代初受國家科委之命,領導制訂了我國的“材料技術政策”,主持編寫了《有色金屬進展》大型產業叢書.獲獎情況:1987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989年獲國家科委科技進步一等獎.范中碧
    1939年7月生于武漢,教授級高工,1962年畢業于天津大學化工系,同年分配到原石油部(現為中國石化集團公司)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從事煉油催化劑研發工作,1984年任催化裂化催化劑研究室副主任,1993年任主任至今.
    1962年至1966年參加了我國催化裂化催化劑工業的初創工作,為我國第一個微球型硅酸鋁催化裂化催化劑的成功開發,填補我國煉油催化劑一項空白作出了應有的貢獻,獲國家科委獎勵;參加了我國稀土Y型(REY)分子篩新型催化材料的研究,在此基礎上1974年首次開發成功我國稀土Y型稀土(REY)高活性裂化催化劑,配合了我國煉油提升管催化裂化新工藝的開發,從而在完全依靠國內技術的情況下,催化裂化完成了一次飛躍,獲國家科學二等獎.
    其間與蘭州煉油化工廠合作攻關項目“催化裂化催化劑生產科技進步”攻關項目,1998年獲得原石化總公司科技進步特等獎,國家科委科技進步二等獎.“一種含磷的稀土氫Y型分子篩催化裂化催化劑及生產工藝”獲國家發明專利,不僅首創了分子篩催化裂化催化劑一種理想的生產工藝,而且發現了催化裂化一種性能獨到的高溫固體酸性催化材料,1997年獲原石化總公司發明專利金獎,中國國家專利優秀獎和第十一屆全國發明展覽會金獎.1999年被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女職工雙文明建功立業競賽"全國先進女職工榮譽稱號.
    劉行仁
    1937年10月生于湖北天門,中共黨員.1962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1962年參加工作至今,一直從事固體發光研究工作,曾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研究員.
    1999年7月中科院長春光機所與長春物理所整合后,現任中科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計委稀土專家組成員,中國稀土學會理事兼中國稀土學會發光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物理學會發光分科學會理事,吉林省有突出貢獻科技人才.
    1983~1985年在美國進修稀土復合氟化物合成、晶體結構及光譜性質和無輻射能量傳遞.在進修期間曾任紐約市中國訪問學者及留學人員負責人之一.他長期從事固體發光材料及其光學光譜性質和離子間的能量傳遞研究.較早地提出光子轉移,即光子剪裁的原理,豐富和發展光子剪裁內容.他依據交叉馳豫原理,使不需要的Tb3+的5D3能級躍遷發射的光子剪裁,轉移到所需要的5D4能級上,從而使5D4→7FJ能級躍遷發射的光子數增值,發射強度大大增強.
    他所研制的“高亮度稀土磷光體-HG3”于1984年獲國家發明三等獎(第一名);鑒于對固體中某些三價稀土離子的發光特性和能量傳遞的研究成果,1995年被授予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第一名)等獎項.他在國內外刊物上公開發表190余篇論文.
    陳家鏞
    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80年).1922年2月17日生于中國四川省金堂縣.1939年中學畢業后,考入當時設在重慶的中央大學化學工程系,1943年畢業后在中央大學化學系擔任普通化學(無機化學)及有機化學助教.1947年秋赴美國留學,在伊利諾伊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厄巴納-香賓(Urbana- Champaign)校園化工系研究生院攻讀學位,于1949年春獲碩士學位,1951年獲博士學位.此后即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化工系擔任博士后副研究員 1952年秋他原來的博士論文導師H.F約翰斯頓(Johnstone)教授邀他回伊利諾大學化工系開展“用纖維層過濾氣溶膠的研究”.1954年初接受美國杜邦(DuPont)化學公司薄膜部的約克斯(Yerkes)研究所的聘請、擔任研究工程師,參加研究和開發聚酯連續聚合以使該產品能順利投入生產.
    才鴻年
    金屬材料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2001年).生于1940年1月29日,北京市人.1966年畢業于北京鋼鐵學院(研究生).
    曾任兵器工業52研究所所長.現任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顧問.主持薄裝甲和我國第一代復合裝甲的研究工作,發明了焊后不回火薄裝甲鋼,并獲國家發明二等獎,為我國第一代復合裝甲材料與結構奠定了較好的基礎.主持火炮身管自緊技術及應用基礎研究工作,參加了自緊身管疲勞壽命的研究,先后創立了火炮身管液壓自緊技術和高效液壓自緊技術,使炮管強度提高60%~100%,并成倍提高疲勞壽命.首次應用這項技術的“XXX火炮系統”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上述成就已載入《當代中國的國防科技事業》,其科研成果已用于十多種兵器裝備,現仍在用于有關重點武器裝備的研制.為表彰才鴻年在科技工作中做出的貢獻,1984年授予國家級中青年專家稱號,1991年授予兵器工業功勛獎和政府特殊津貼.發表論文31篇,出版專著一部,撰寫研究報告30余篇.
    盧忠效
    1935年10月31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中共黨員,教授級高工.1961年畢業于前蘇聯烏拉爾工學院冶金系,同年回國后分配到北京有色金屬研究院工作,1961~1964年在北京有色金屬研究院稀土研究室從事稀土金屬制備研究,曾任金屬組組長、專題組組長.
    近幾年主要從事稀土和稀有金屬的軟科學研究和項目的評估工作,先后 撰寫了“‘八五’期間稀土科學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我國稀土科技現狀及其發展應采取的對策”、“我國稀土科學基礎研究進展與'九五'研究重點建議”、“‘八五’稀土科技進展及‘九五’研究重點建議”及“90年代我國稀土科技新進展”等文章,收入國家計委稀土專題軟科學基金和計委稀土專家組調研報告.另外還撰寫了“面向21世紀稀有金屬”、“我國稀有金屬發展戰略”研究報告,參與編寫了“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報告”和“中國有色金屬發展50年”等.獲獎情況:曾獲國家計委、國家經委和國家科委頒發的工業新產品獎和國家科學大會獎以及國防科工委頒發的“獻身國防科技事業”榮譽證章和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證書等.
    洪廣言
    1940年2月16日生于上海.1962年畢業于山東大學化學系,同年分配到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從事稀土研究至今.
    1962~1972年從事稀土元素分離提取、稀土絡合物的研究.參加包頭礦的“451”會戰和江西稀土礦中分離提取稀土的工藝實驗.1971年首次用溶劑萃取法分離出99.9999%的高純Y2O3.1972~1977年從事無機液體激光器的研究,首次研制出用稀土液體激光器作為光源的YJG1型激光微區光譜儀,獲全國科技大會獎.
    余成洲
    1934年8月22日生于上海,1959年畢業于原蘇聯烏拉爾工學院(現為國立烏拉爾工業大學)有色金屬冶金專業,同年分配到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工作,教授級高工.
    歷任課題組組長、室副主任、主任、院副總工程師.先后在稀土冶煉、稀土金屬、稀土永磁、磁療、貯氫材料、鎳氫電池等6大領域從事研究開發工作.
    現擔任國家“863”九五重中之重項目--鎳氫電池產業化關鍵技術課題負責人,兼任國家計委稀土專家組成員,全國稀土永磁協作網專家組成員、中國稀土行業協會專家組成員、國家科技部鎳氫電池專家組成員、稀土協會理事、南開大學、中南工業大學兼職教授 .
    馬鵬起
    1936年11月生于江蘇省泰興縣.中共黨員,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1962年畢業于合肥工業大學放射化工專業.同年分配到包鋼冶金研究所工作.翌年改為冶金部包頭冶金研究所,歷任技術員、課題組長、濕法冶金研究室負責人.1971年研究了萃取計算理論應用于單一稀土的萃取分離工藝,實現了萃取過程中單一稀土元素的高純度和高收率的統一,發表了“萃取計算及其應用”一文.
    1975~1993年先后擔任冶金部包頭稀土研究院(原包頭冶金研究所)副院長和院長.任職期間,主持過多項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和重大科研項目.1993~1997年擔任包頭鋼鐵公司總工程師.1997年底在包頭稀土高新技術開發區創辦了科工貿一體化的大漠稀土有限責任公司,擔任董事長兼總經理.
    張 鏞
    1935年10月生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中共黨員,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61年2月畢業于前蘇聯莫斯科有色金屬和黃金學院稀有金屬冶金專業,回國后先后擔任核工業化工冶金研究所副所長,核工業生產技術司副司長,中國寶原開發公司副總經理、總經理、總工程師兼中國核工業稀土公司總經理及中國核工業黃金開發辦公室主任和中國核工業稀土應用開發辦公室主任等職,歷年兼任中國黃金學會首屆理事、中國鈾礦冶學會副秘書長,第二、第三屆國務院稀土領導小組稀土專家組(后為國家計委稀土專家組)成員.
    曾天元
    金屬冶金專業,同年分配到北京有色冶金設計總院工作至今,先后任該院稀冶室專業組長、副主任、主任、所長.
    1962~1975年參加稀土萃取分離、稀土變價元素分離等試驗研究;1975~1977年作為“技術領導小組”成員,組織和參加“伯胺萃取法從包頭礦中分離釷和混合稀土”試驗,獲全國科技大會獎.1977~1980年作為課題組副組長,主持和參加的“伯胺萃釷和硝酸釷制備”工業試驗中,首次從包頭稀土礦中分離出近百公斤放射性釷產品,并親手操作釷產品的濃縮,該項目與同期合作組織參加的“伯胺萃取氯化稀土”工業試驗,同獲冶金部科技成果四等獎、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獎,該成果被應用于獨居石處理中釷的分離與提純工業生產.
    蘇 鏘
    生于1931年7月15日,廣東廣州人.199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952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工學院化工系(1948~1950年,中山大學化工系;1950~1952年,北京大學化工系;1952年院系調整至清華大學化工系),畢業后到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從事稀土研究工作至今已40余年.歷任稀土研究室課題組組長和室主任,所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稀土學會發光專業委員會主任,發光學會副理事長,《稀土》、《化學學報》、《中國化學》、《無機化學報》、《應用化學》副主編和1989年第二屆國際稀土光譜討論會主席,1997年第三屆國際F元素會議國際科學委員會會員.第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
    共培養博士生9名,碩士生16名.1990年由新加坡世界科學出版社(World Scientific)出版(稀土光譜)的英文論文集一本,1993年由河南科學出版社《稀土化學》專著一本,1994年主編《變價稀土元素化學與物理》會議論文集一本.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230余篇,獲釔—鋇—銅—銀—氧高溫超導體的發明專利一項.
    袁承業
    有機化學家.浙江上虞人.1948年畢業于國立藥學專科學校.1955年獲蘇聯科學副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1958年建立與領導了核燃料萃取劑研究組,解決了我國國防工業的急需.
    70年代結合我國有色金屬的綜合利用研制成功分離稀土及鈷鎳的多種萃取劑.與合作者在大量實驗數據基礎上進行“萃取劑的結構與性能研究”,以后又用量子化學、分子力學、模式識別、因子分析及相關分析進行處理,從而將萃取劑化學提高到一個新水平.與研究生在有機磷化學的基礎研究方面獲得很好的成果.
    王淀佐
    礦物加工及冶金專家.遼寧省錦縣人.1934年3月23日出生.1961年中南工業大學畢業,獲學士學位.1990年當選為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教授.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名譽院長、教授,中國工程院副院長.
    發展了浮選理論,在礦物加工工程的研究中,系統分析浮選劑結構-性能關系,建立起浮選劑分子設計理論,用一系列定量判據和計算公式,并通過分子結構的“組裝模型”對各基團預測計算組裝設計特定用途的藥劑;從理論上統一解釋了硫化礦浮選研究中長期爭論的三大問題,在實踐上發展了電化學控制及無捕收劑浮選;提出鹽類礦物浮選的4條規則,推進了浮選理論的定量化和實用性;提出“粗粒效應”,豐富了細粒選礦理論.
    黎樂民
    化學家.廣東電白人.1959年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畢業, 1965年該校技術物理系研究生畢業.北京大學化學系教授、稀土材料化學及應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早年研究配位化學和萃取化學,把兩項滴定法推廣應用到生成復雜萃合物的情況.1977年以后主要從事理論研究.系統研究了稀土化合物的電子結構,闡明其成鍵特征、相對論效應的作用以及穩定性規律.提出雙層點電荷配位場模型與定義分子中原子和原子軌道的方法.提出從光譜數據直接求振動力常數的誘導自洽方法;用量子化學方法導出正弦型同系線性規律;對芬太尼類麻醉鎮痛劑電子結構與藥效找到較好的關聯指數.發展了用密度泛函理論處理多重態結構的理論方法.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黎樂民
    化學家.廣東電白人.1959年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畢業, 1965年該校技術物理系研究生畢業.北京大學化學系教授、稀土材料化學及應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早年研究配位化學和萃取化學,把兩項滴定法推廣應用到生成復雜萃合物的情況.1977年以后主要從事理論研究.系統研究了稀土化合物的電子結構,闡明其成鍵特征、相對論效應的作用以及穩定性規律.提出雙層點電荷配位場模型與定義分子中原子和原子軌道的方法.提出從光譜數據直接求振動力常數的誘導自洽方法;用量子化學方法導出正弦型同系線性規律;對芬太尼類麻醉鎮痛劑電子結構與藥效找到較好的關聯指數.發展了用密度泛函理論處理多重態結構的理論方法.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李冠興
    核材料專家.1940年1月4日出生于上海市.1966年清華大學研究生畢業.
    現任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202廠高級工程師、總工程師.
    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周廉
    周廉院士是我國著名的超導和稀有金屬材料專家.1940年3月出生于吉林省舒蘭縣.1963年畢業于東北工學院,同年分配到北京有色金屬研究院工作;1969年響應國家支援三線號召,調到寶雞有色金屬研究所工作;1979年,由教育部派往法國國家科學院進修,1982年回國;1984年起,任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常務副院長;1994年遴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1998年,當選為九屆全國人大代表,現任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院長、黨委書記和西研稀有金屬新材料股份分公司董事長,兼任中國材料研究學會理事長,國家超導技術專家委員會首席專家,稀有金屬材料加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國際低溫工程材料委員會委員,國際鈦會執委會委員和國際生物工程材料委員會委員等職.
    肖紀美
    材料科學家 1920年12月7日出生.材料科學家.湖南鳳凰人.別名繼美、 志新.1943年國立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畢業.1948年赴美留學,翌年獲密蘇里礦冶學院冶金學碩士學位,1950年獲密蘇里大學冶金學博士學位.后在美國林登堡熱處理公司、愛可產品公司及美國坩堝鋼公司從事產品分析和科研工作.1957年回國,歷任北京鋼鐵學院(后改名北京科技大學)金屬物理學教授兼金屬物理教研室主任、材料失效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合金鋼、晶界吸附、脆溶沉淀、晶間腐蝕、斷裂科學、氫損傷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學.發現了“氫致滯后塑性”現象,提出了反映缺口下應力腐蝕斷裂韌性新參量,對鈦合金氫致開裂及水溶液中應力腐蝕斷裂的動態程,提出了氫損傷機理. 應用斷裂力量,分析和解決了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中的許多重要斷裂問題.
    著有《金屬的韌性和韌化》、《應力下的金屬腐蝕》等;撰有《材料的失效分析,性能預測和結構設計》、《高強度鋼水介質應力腐蝕研究》等論文200多篇.
    周壽增
    教授,博士生導師,1960年畢業于北京鋼鐵學院(現為北京科技大學)金相熱處理專業,后留校任教,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曾任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功能材料教研室主任,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現為北科大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導,并任金屬學會功能材料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儀表材料學會理事、中國物理學會磁學與磁性材料分會委員、中國電子學會應用磁學會委員等.
    賴兆添
    1953 年 12 月生于江西省龍南縣. 1977 年畢業于湖南大學化工碳素專業,長期從事稀土工業的開發和管理工作,尤其在稀土礦山的開發與管理、稀土礦開采工藝的改進與提高、資源利用率的提高、發展稀土深加工應用以及贛州稀土礦業有限公司的創建和正常動作中做出了突出貢獻.
    1989 年在《稀土》刊物上發表名為“稀土工業的降溫與加熱”的論文; 1989 年 12 月在《國務院稀土領導小組專業家組調研報告匯編》中發表名為“南方離子型稀土礦開采現狀與國家要采取的政策”的論文; 2003 年 12 月在《稀土信息》中發表論文“淺談加強離子型稀土資源的保護與合理開發”.
    1985~2000 年主持龍南稀土工業的開發與管理,首先提出“統一領導、統一計劃、統一銷售、統一管理”的龍南稀土工業管理辦法并付諸實施.新建龍南稀土冶煉廠、龍南稀土金屬材料廠,初步形成龍南稀土工業“開采——冶煉——應用”的體系;與科研單位合作,在龍南首次試驗和推廣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原地浸礦工藝.并于 2004 年 8 月在贛南稀土礦 D 級儲量可靠程度研究中獲科技進步三等獎.
    習家輝
    德國福特旺根大學碩士研究生,“中國稀土農用網”創始人,中國農用稀土應用推廣第二春發起人,“依農科技”創始人.依農科技企業法人.
    2004年參與國家科委“十五科技攻關重大項目”,“稀土應用工程”重大項目,“稀土農用新材料、新技術在西部地區的應用與示范”攻關課題.
    主要研究方向:如何利用稀土為農業增產、增收、提質和可持續發展創造更大的價值.
    百度百科“稀土人物”,“農用稀土”,“稀土農用”,“益植素”等詞條創建人.
    主要著作:《稀土在農業中的科學應用技術》《如何培育和打造你的員工》.
    匿名用戶 | 2017-05-23 03:17

相關問題

  • 1
    問: 山東微山稀土礦床?
    答:  微山稀土礦位于山東省微山縣都山村,構造上隸屬華北板塊東緣,沂沐斷裂帶西側的魯西地塊。區域出露的地層主要為太古界泰山群山草峪組,巖性以黑云斜長片麻巖為主。魯西地區產出一系列燕山期火成巖,有花崗閃長巖、閃長巖、正詳情>>
  • 2
    問: 稀土真有毒嗎?
    答: 一般情況下接觸稀土是不會對人體健康帶來直接危害的。適量的稀土對人體還能起到:①抗凝血作用;②燒傷治療;③抗炎、殺菌作用;④降血糖作用;⑤抗癌作用;⑥防止或延緩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⑦參與免疫過程等作用。但是人體接觸稀土的“詳情>>
  • 3
    問: 稀土金屬的用途
    答: 稀土有工業“黃金”之稱,由于其具有優良的光電磁等物理特性,能與其他材料組成性能各異、品種繁多的新型材料,其最顯著的功能就是大幅度提高其他產品的質量和性能。比如大幅度提高用于制造坦克、飛機、導彈的鋼材、鋁合金、鎂合金、鈦合詳情>>
  • 4
    問: 稀土的性質?
    答:  稀土金屬一般較軟、可鍛、有延展性,在高溫下呈粉末狀其反應性尤為強烈。該組金屬化學活性極強,對氫、碳、氮、氧、硫、磷和鹵素具有極強的親和力,在空氣中易被氧化,重稀土與鈧和釔在室溫下表面易生成氧化保護層,因此一般詳情>>
  • 5
    問: 稀土元素的發現
    答: 稀土發現始于北歐,1987年,業余礦物學家、瑞典陸軍中尉阿累尼烏斯(C.A.Arrhenius)在斯德哥爾摩附近一個名叫伊特比(Yteerby)的小村檢到一塊他從未見到過的黑色礦石,就借用這個村名將其命名為詳情>>
  • 6
    問: 珍珠巖保溫板的應用范圍
    答: 珍珠巖保溫板,又稱FSG防水珍珠巖保溫板,它是以膨脹珍珠巖散料為骨料,加入防水劑和粘結劑進行配制、篩選、加壓成型、烘干等工序制成的隔熱防水保溫板。珍珠巖保溫板質輕且保溫隔熱性能優良。防火,防潮,不變形改性、不腐爛發霉、無詳情>>
  • 7
    問: 四川冕寧稀土礦床?
    答:  礦床的礦石類型主要為重晶石偉晶巖型、碳酸巖偉晶巖型,少量為細脈型,礦石礦物主要為氟碳鈰礦,脈石礦物以螢石、重晶石、方解石、石英、云母和霓輝石為主。詳情>>
  • 8
    問: 稀土的元素組成?
    答: 根據稀土元素原子電子層結構和物理化學性質,以及它們在礦物中共生情況和不同的離子半徑可產生不同性質的特征,十七種稀土元素通常分為二組: 輕稀土包括:鑭、鈰、鐠、釹、钷、釤和銪。 重稀土包括:釓、鋱、鏑、詳情>>
  • 9
    問: 內蒙古白云鄂博稀土礦床?
    答:  白云鄂博礦床位于內蒙古包頭市以北約150km處,中蒙邊境附近。稀土礦體規模巨大,圍巖主要為長石板巖、云母板巖、碳質板巖、云母巖、石英巖等。白云鄂博稀土礦床礦石物質成分極為復雜,綜合現有的各種分析測試結果,共發詳情>>
  • 10
    問: 中國哪個地方的霞石礦產最多?可以是還沒有開發發的。只要探明就可以。
    答: 我國霞長石正長巖分布方向為北東至南西向帶狀分布,北起遼寧、經河北、山西、湖北、四川至云南。除新疆和廣東的二個巖體不在此方向內,其它均在其中,至今共發現巖體14處,總出露面積為157.53Km2。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