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
  • 問答列表
  • >
  • 罐子平底底外無釉土紅色中間接胎什么代的制瓷工藝

罐子平底底外無釉土紅色中間接胎什么代的制瓷工藝

匿名用戶 | 2017-05-19 02:25

全部答案

(共1個回答)
  • 明代景德鎮瓷的釉色與鑒定(之一)(2010-09-0816:33:13)轉載▼標簽:釉色器物紅釉青花青白釉景德鎮文化分類:瓷器鑒賞明代是我國瓷業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在我國陶瓷史上占有顯著的地位。明代江西景德鎮的瓷器燒造技術,在宋,元的基礎上又有了很大提高,制瓷工藝得到了全面的發展。當時景德鎮已成為全國制瓷業的中心,除開設了官窯——“御窯廠”燒制御用器外,民窯也有很大發展,出現了“官民竟市”的欣欣向榮局面。宋,元時期,瓷器以單色釉為主,到了明代,五彩,斗彩以及各色彩釉逐漸發展和流行起來。青花瓷在元代已趨成熟,但存世量極少。經過明代的改進和創新,青花瓷才被推廣開來并成為中國明代,清代及現代瓷業發展的主流。整個明代1368——1644年,先后有十七個皇帝在位執政,共經歷276年{南明除外}。其瓷器的制作可分為三個時期:早期: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其中洪武,永樂和宣德為最高峰。中期:正統,景泰,天順,成化,弘治,正德;其中成化最著名。晚期:嘉靖,隆慶,萬歷,泰昌,天啟,崇禎。其中嘉靖,萬歷量最大。景德鎮附近瓷土質量好,釉料好,水陸交通比較方便,元末北方戰亂,北方很多燒瓷技術工人都遷到南方,手工業工匠集中,技術得到交流和提高。這些都為景德鎮陶瓷發展創造了一定有利條件。書中有記載說“明代景德鎮是當時全國最大的瓷器制造業中心,面積達十萬公里,人口近百萬,官民窯近三千所,昼間白煙蔽空,窗間紅焰熏天”,當時人曾形容說:“工匠來八方,器成天下走”。“官窯”是專為宮廷制造瓷器的窯,不惜工本,制作精美。明代我國對外貿易中瓷器出口是主要組成部分之一。當時,民窯也大量生產瓷器,形成“官民競市”的局面,它與宋元時期“有命則供,無命則止”取之于民窯由官監民燒的情況不同,民窯生產是商品生產,能最大限度地取材,明代瓷器不僅繼承了宋元制瓷的優良傳統,而且無論胎骨、造型、釉色、紋飾的裝飾上都在宋元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有所發明和創造。到目前為止,除洪武、建文、洪熙、正統、景泰、天順、泰昌七個時期未見代官窯年款的器物外,其他十個年號都已發現代官窯年款的器物。這為我們研究瓷器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已故的著名瓷器鑒定家孫瀛洲老先生,對元、明、清的瓷器鑒定有很深研究,他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其中孫老通過對青花的觀察,把青花的顏色分出了二十幾種。如果我們把青花的顏色弄清楚,對我們的鑒定及辨偽會有很大好處。青花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種顏色呢?因為在數百年中,青花瓷生產是主流,所以在很長時間里,不同歷史階段的青料來源和質地不同,再加上生產技術等方面的原因,對于青花瓷的發色的質量、呈色的色調都產生了不同的影響。正因這樣,青花所呈現的質量、色調、風格必定有明顯的差別,藝術效果也必然出現強烈的時代特征。這些特征差異為鑒定青花瓷的斷代提供了重要依據,所以鑒定者對青料來源、品位、發色、呈色的來龍去脈有所了解是鑒定青花的基礎。當我們拿起一件青花瓷時,第一眼看到的是它的造型,接著見到的就是青花的藝術效果,這是直觀感受。什么是發色?什么是呈色?這兩種色是怎樣的關系,受什么條件的制約?發色是青料在焙燒過程的化學變化,呈色是青料燒成后所呈現的直觀感受。呈色的色調有以下幾個制約因素:第一是發色,第二是胎骨,第三是釉子。胎骨就是釉里面的胎子,胎子發黃,發白,松軟與堅硬都對青花有一定影響。釉子質量的好壞、顏色和厚薄都對呈色有影響。發色的制約因素:第一是青料,第二是施用技術,第三是焙燒溫度。施用技術就是在畫的時候,畫功怎么樣。如果蘸的顏料都一樣,畫線用力均勻,青花燒出來后就是一個顏色,否則青花就會出現深淺不一的顏色。再一個是焙燒溫度,應該是1260度。同樣的青料,如果溫度過高,顏色發黑;溫度過低,有點發綠。還有一點特殊的情況,就是單純的青花瓷,它的發色、呈色都一樣時,如果經過二次焙燒,即再進一次爐后,顏色要比沒進二次爐的深,像后來的青花紅綠彩、豆彩等。再說青料,青料受三方面影響,第一是成分,第二是提純,第三是配制。我主要說成分問題。成分主要是氧化鈷,它發出的顏色是藍色的,其中含有一定的氧化錳,還有一種三氧化二鐵,簡稱氧化鐵。鈷的含量越高,藍色就越正,含量少就發灰。錳含量高時,青花就藍中泛紫或藍中泛紅。氧化鐵含量高時青花的發色就發黑。孫老先生把青花的顏色分出二十多種,他有時一看顏色就知道大概是什么年代的。在沒有斷代之前,你必須把明清時期的皇帝都記住。如果年代斷到哪里你都不知道的話,那怎么行呢?明前期的皇帝,“洪建永洪宣”即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建文與洪熙時沒有瓷器。“三代正景天”即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有人叫“空白期”,又叫“黑暗期”,說這個時期沒有瓷器。我不同意這兩種叫法,我就叫“明三代”。因為這個時期確實有瓷器。“成弘正德續”是明中期,即成化、弘治、正德。成化瓷在明代是最突出的。“中晚嘉隆萬”是嘉靖、隆慶、萬歷,我們稱之為中晚期。“泰昌天啟崇”,即泰昌、天啟、崇禎,我們叫明后期,其中泰昌時期沒有瓷器,因為他一共當了29天皇帝。明朝是277年,也有人算的是276年。由于元末的戰亂,明開國初在瓷器生產上沒有太大成就元末明初多事,開國之初,百廢待興,恐于瓷業無暇顧及,所以瓷器生產多于繼承少于發展。此時的青料都是國產的,呈色的基調是淡藍色,但由于質量與提純不是很好,所以淡藍之中泛灰暗的色調。總之洪武前期青花瓷的質量不高,與元末瓷器很難區別,在學術界內認為這是一個過渡,所以在鑒定當中,就有了“元末明初”一說。洪武時期青花瓷產量少,也沒有見到過書寫官窖款的官窯器。下面我們從瓷器的胎骨、造型、釉色、裝飾、款識幾個方面介紹明代景德鎮瓷器。明代早期(洪武、永樂、宣德)一、胎骨:不同時期不同地點所燒造的瓷器的胎也是不同的。到了明代景德鎮的瓷器,由于選料和淘煉技術的提高,胎質比元代細致、潔白,在器物露胎處,因胎內含有雜質,經入窯燒制出現火石紅的現象,較元代的氧化鐵紅斑有所減少,胎體較清代厚重,尤其盤碗的胎比清代厚重,胎較以前透明,聲音也比以前清脆,大件器物胎比元代薄,并且還出現了薄如卵幕,瑩似玉石的脫胎瓷器。就瓷器而論,胎為骨,釉為衣。細致觀察胎體和釉面也是斷代和鑒別中必不可少的一環。鑒定胎質時,可從器足的無釉處觀察,注意胎土淘煉的純凈與燒結的縝密程度。如著名的永宜細砂底器,露胎處均可見到金屬自然氧化形成的黑褐色星點或火石紅色;另外明代胎體迎光透視,都顯肉紅色而清代及民國仿品則為青白色。如以潔白細潤著稱于世的成化胎體,迎光透視顯牙白或粉白色,具有如脂似乳的瑩潤光澤。對于明代各種不同的釉面觀察方法,除以眼目直觀外,必要時還可借助放大鏡。觀察時更要注意釉質的粗細,光澤的新舊,釉面的厚薄,以及氣泡的大小、疏密的程度等特征。對各時代釉面的典型表現,要牢記心中,如明代瓷器釉面都閃現不同程度的青白色,明早期釉面常有無色的自然開片及縮釉現象;明代宣德的桔皮釉,明代晚期黃釉釉面所閃現的血絲狀小紅點。另外釉面的新舊光澤也可說明真偽。對各時期施釉的厚薄,釉面的瑩潤與干澀,釉質的縝密和疏松及濃縮、積釉等狀態也需掌握,這也是鑒定真偽的一個重要因素。如常見永樂白釉器口,底邊角與釉薄處閃白和閃黃,釉厚處閃淺淡青色。永樂翠青積釉處的氣泡密、玻璃質強,明代藍釉釉面表現的灰黑色調,明代宣德釉面的棕眼現象等等。所以,造型、紋飾、款識、釉色、胎質等鑒定方法必須同時并用,方能收到殊途同歸,全面一致的效果。二、造型:明代瓷器的造型,是鑒別真偽的重要依據。這是因為各類器型多能確切表現本時代的生活習慣、審美標準、風俗面貌和技術成就。若能諳熟并善于識別其形狀和神態,就掌握了一種比較可靠的鑒定方法。對于明代的一些典型器型,特別是名貴品種,更應爛熟于心,形成固有的正宗概念。越是名貴的品種,便越會有人去仿制。在鑒別中,有了準確的器型概念,無須多究,便可一眼識破那些低劣的贗品;有了準確的器型概念,對那些貌似真品的偽作,經細心體察和揣度后,就能看出神離之處,找出其細微差別;有了準確的器型概念,就能善于體會各時代的不同風格和神態,對那些維肖的仿品,便能獨具慧眼,看出其雖維肖但不維妙之處,從而窺出破綻。明初洪武時期的青花瓷色澤暗黑,這主要是元末明初戰爭頻繁,蘇料進口中斷,使用國產青料造成的。永樂、宣德年間瓷器制做也如明代國力一樣處于一個上升階段,尤其青花瓷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史稱“永宣瓷”。它的主要特點是:由于鄭和下西洋,從中亞伊斯蘭國家帶回了“蘇麻離青”料。在適當的火侯下,能燒成像寶石一樣的鮮艷色澤,但由于含鐵量高,往往會在青花部分出現黑疵斑點。在掌握各時代瓷器品種的特征及時代風貌的同時,應側重對器型的古拙、敦厚、粗笨、秀美、玲瓏、華麗等不同風格進行研究,詳加分析對比,摸清其演變規律。久而久之,便可充分利用不同器型特征,熟練地鑒別真偽。明代永樂年間的器型古拙秀美,當時出現的一些精品,如白釉脫胎暗花盤碗,青花壓手杯之類,都是后仿品在造型等方面遠遠不可企及的;宣德時期造型種類明顯增多,并且制作精致,獨出心裁,有些是空前絕后之作,若不具備很高的技術水平,難以仿制成功。故永宣青花器,僅見清代盛世康熙、雍正、乾隆時的仿品及民國時的贗作,除此而外其他時期少見。至于成化時期,器型惟重纖巧,大器較少,其碗、把杯、天字罐類,都出色地代表了當時輕盈秀致的風格,并為仿品所望塵莫及。弘治、正德時期雖器型品種不多,但卻端莊秀逸。嘉靖、萬歷以后,器型漸趨復雜,又有許多創新之作,風格上厚重古拙與輕盈華麗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宣時期的作品未免粗糙。對于造型,要從以下幾點去觀察:器口、腹、底、柄、耳、頸、流、系、足以至器里。若能經常測量器體部位,體重厚薄,熟記大小,對于鑒定工作更為有利。三、釉色:我國的瓷器到了明代無論在單色釉和彩瓷上都比以前有了發展和創新。代釉質多肥厚滋潤,除宣德時期外,釉面都較平靜,很少有棕眼,器物的口沿足邊有輕微的垂釉痕跡,清花器的釉色多白中閃青,俗稱亮青釉。此時器物底足里面釉面常和其他部位釉色不一樣。單色釉方面:明代有了釉汁肥潤如脂的“甜白”、釉色渾厚艷麗的“鮮紅”、鮮艷透明的“寶石紅”、嫩黃瑩明如雞油的“黃釉”以及燒制非常成功的近似孔雀羽毛顏色的“孔雀綠”、“孔雀蘭”色釉。除了宋代黑白花瓷,元代的清花、釉里紅器外,明代以前的中國瓷器基本上以素瓷為主,即以單純一色釉為主。到了明代這一時期青花瓷器無論從數量和質量上都有很大提高。明初期仍用元代的色澤濃艷、暈散的“蘇泥勃青”料。明代中期用了發色淡雅、柔和的“平等青”。明代晚期用了藍色閃紫、艷麗的“回青”料。青花瓷器在明代瓷器中占的比例比較大,除青花瓷器外,明代彩瓷有了新的發展,出現了斗彩、五彩。金彩的使用也比以前多了。四、紋飾瓷器上的紋飾,也和造型一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對于明初永宣青花器上的暈散下凹斑痕等特有現象,在后代的仿品中都不能準確再現。在斷代和鑒別真偽時,觀察、比較同時期與相近朝代其他工藝品的圖案畫意等特征也很重要。例如,明清兩代瓷器的畫面,就與同時代的織繡、竹、木、漆、牙、玉、銅、銀等工藝品裝飾,互有影響,一脈相通;又如成化時期瓷器的海上水八怪,纏枝蓮紋,也與前朝景泰掐絲琺瑯器上紋飾相同。如此等等,便可發現時代的特征,找出共同的規律,無論是官窯還是民窯器物,都應作大量細致的對比分析,便如永樂、宣德瓷器的纏枝蓮、海水龍、成化瓷的青花底足雙線特征,正德瓷的回文,嘉靖、萬歷瓷的道教畫與鏤雕工藝,康熙瓷的雙猗牡丹、回影梅,雍正瓷的過枝花和皮球花等等,在決疑辨偽中,都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這時紋飾裝飾主要以繪畫為主,也有刻花、劃花、印花、鏤雕等方法。從繪畫風格上看,無論人物、花鳥、飛禽走獸都極為生動豪放、富于畫意,不拘一格,線條舒展流暢;加之釉色純樸渾厚豐富多彩就更增加了畫面的優美。明代早期多用一筆點畫的手法,以后用勾勒填彩。官窯瓷器的紋飾比較工整、細致,民窯的器物的紋飾筆法瀟灑、自由奔放、生動地表現了對現實美好生活的愿望。畫面題材很豐富,人物、花鳥、飛禽走獸無所不有,有些畫面取材于錦緞上的紋飾、或受小說木刻插圖影響、或取材于戲劇、民間故事傳說等。有些內容尤其是在官窯器物上,反映了當時封建統治者的思想意識,有些帶有封建迷信色彩。明代所畫的人物比較挺拔,小孩兒頭比較肥大,不合比例,前額及后腦凸出,畫的龍嘴較長稱“豬嘴龍”,明代龍的眼一般都畫在一側,明代早期龍的鱗畫的比較精細,明代晚期有的龍鱗畫的草率鱗為幾條線交叉畫成菱形,龍爪畫的比清代簡單,但比青代及后仿品的龍爪畫的有力。此時八寶紋的排列多為輪、螺、傘、蓋、花、魚、罐、腸。后仿品有時忽略此點,我們在鑒定時應注意觀察。在明代的瓷器上以文字作為紋飾裝飾內容,也比以前增多,如梵文、阿拉伯文、壽字、福字等,這也是明代瓷器紋飾特點之一。五、款識:明代官窯年款的出現也是一個創始。明代以前沒見過帶官窯年款的瓷器,識別款的真假必須了解當時的時代風格、書法特點,這對鑒別瓷器的年代真假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明代年款的字體豪放、不拘一格。字體生動有氣魄,有“永樂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的說法。明代瓷器帶官窯年款很普遍,有楷書、篆書,以楷書較為常見。款的排列有橫款、豎款、單行款、雙行款,還有極少數環行款、十字款、四字款、六字款,款的外圈有雙圈線,也有不帶圈線的。明代款的圈線比清代粗,圈線的起止處連接的不準,有時出現錯開現象,兩圈線之間明代離得遠些,清代離得近些。明代時款多為青花楷書款,明中、晚期的彩瓷的款,偶有用其他顏色的。如紅色、紫色的。另外也有刻款、印款的。青花款在放大鏡下看好像深入胎里,而清初仿明,尤其是清后期仿明的青花款用放大鏡仔細看,款多浮在釉中,色也較淺。1、洪武時期(公元1368年-1399年)關于洪武時期瓷器的看法,目前國內外都有爭議。從現在發現的情況看,有確鑿證據證明是洪武時期的瓷器還不多,帶洪武官窯年款的瓷器也沒有見到,盡管洪武時期的墓葬出土了一些瓷器,但這也只能做個參考。當然也不能否定墓葬里有本時代的器物,這就要具體分析每一件器物,在有的洪武時期墓葬里就出土了元代、宋代的器物。類似這種情況也屢見不鮮,所以對這段瓷器的研究還有待今后進一探討。南京是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的地方。南京故宮出土的白釉紅彩云龍紋盤、青花云龍紋盤、醬釉碗、外醬釉里霽青暗花凸云龍紋大碗、南京故宮出土的青花殘片及少量的釉里紅、外醬釉里霽青凸花、醬釉等瓷篇和南京周圍墓葬出土的一部分青白瓷器為我們研究洪武時期的瓷器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關于洪武建立御窯廠的問題現在說法不一。有的認為根據文獻記載應為“洪武二年”建立,如果是這時建立的,那么經過三十年應燒造出一定數量的官窯器物。但從現在發現的實物看數量不多,或許我們還不認識它,而把它放在元代或永樂、宣德時期了;另一種說法認為是洪武三十五年建立的。如果是這樣,那就很難有洪武官窯瓷器了,究竟如何開始還有待研究。從現在所見的洪武瓷器看,這時期的器物是具有元代瓷器的遺風又有明初特點。下面從以下幾個方面簡單介紹:一、胎骨:瓷胎胎質堅硬胎色潔白。也有因溫度掌握不準,胎質成分不同,胎色有淡紅、淡黃、灰白色。因胎內含有雜質在露胎處多有氧化鐵的紅色出現。二、造型:這時器物的造型和元代、明初永樂有相似之處,如有的碗底足中間有乳狀突起,有的碗是疊燒中心一圈無釉;也有元代淺碗的造型,外腹中間有折角,也有的類似永樂時期如碗的形狀和永樂相仿,撇口、腹部豐滿,有的圈足微微收斂,平削底這和永樂時碗的造型很相近。這時民窯器型多不規整,有的器物上有窯裂,有的圈足里跳刀痕跡比較明顯,也有的器足正中有尖狀螺旋形凸起,有的圈足里壁折角處理成弧形。因是手工操作,各個窯之間,每個窯的每個窯工制作手法都不完全一樣,但從現在所見的器型看,器底露胎處都可見旋削痕跡。三、釉色:洪武時釉質較肥厚,有的釉面帶有開片問。因施釉不均,在器物上可見縮釉現象,尤其是底圈足內的縮釉現象更普遍。主要釉色:青花,其它還有釉里紅、紅彩、醬釉、藍釉、青白釉等。有的在同一器物上施兩種釉,如:外醬釉里藍釉暗花,外青花里青白釉暗花器物。青花:青花色調較淡,因燒造條件不同也出現深淺不一的情況,有的深些,有的青白色發灰。青白釉:比元代樞府器物的釉色白。但釉面不夠光潤,有時在釉上出現黑色小斑點,這是因為釉里含有雜質的緣故。釉里紅:釉里紅器不多,顏色深淺不一,而且還有些暈散,有的紅色成粉紅色。醬釉:醬褐色,釉面不亮。藍釉:顏色深淺,施釉較薄,類似乾隆磚藍。紅釉:白釉上畫紅彩,彩色鮮明。如白釉紅彩云龍紋盤。四、紋飾:裝飾方法:繪畫、刻畫,還有的采用了一面繪畫,一面模印凸花的藝術手法。繪畫風格:民窯器物紋飾簡單,線條粗放、流暢、生動豪放。使用一筆點劃的方法繪畫的。官窯紋飾精致,如白釉紅彩云龍紋盤,龍畫的非常精細,畫面不象永樂、宣德那樣滿。主要紋飾:云龍、人物、動物、花卉、水藻、花鳥、松竹梅、折枝梅、纏枝花。也有在碗心書寫“福”、“壽”字的,在器物口常見有幾何紋裝飾。
    匿名用戶 | 2017-05-19 02:25

相關問題

  • 1
    問: 粘土礦物的包括種類
    答: 粘土礦主要包括高嶺石族、伊利石族、蒙脫石族、蛭石族以及海泡石族等礦物。詳情>>
  • 2
    問: 古代煉銀的方法
    答: 古代煉銀過程中分離銀鉛的方法。銀礦一般含銀量很低,煉銀的技術關鍵是如何把銀富集起來。由于鉛和銀完全互溶,而且熔點較低,所以古代煉銀時加入鉛,使銀溶于鉛中,實現銀的富集;然后吹以空氣,使鉛氧化,入爐灰中,使銀分離出來。中國詳情>>
  • 3
    問: 珍珠巖防火板的基本工藝
    答: 1、選料:選擇適合的膨脹珍珠巖材料做主料,選擇適用的材料做骨架,選擇能滿足檢測要求的粘結劑做粘結材料。2、拌料:將粘結劑加入到珍珠巖中,通過特制的專用攪拌器攪拌均勻備用。3、加壓:將料投入模具或門芯骨架中,加壓,4、出模詳情>>
  • 4
    問: 實驗室需要構建一套小型膨脹蛭石制作設備,有相關技術的可以電話聯系13022192317
    答: 詳情>>
  • 5
    問: 鉀長石在陶瓷中的作用以及鉀長石分級?
    答: 鉀長石在陶瓷中的作用:(1)作為熔劑原料,降低燒成溫度;(2)優化高溫熔融狀態下的玻璃相抗蠕變性以提高產品抗變形能力;(3)拓寬瓷坯燒結溫度范圍;(4)改善產品光澤和質感。鉀長石分級:大分類為坯用和釉用。坯用中又可細分為詳情>>
  • 6
    問: 高嶺土的好壞是以什么來區分的,它的判斷標準是什么含元素的百分比,和含什么元素
    答: 高嶺土的應用領域不同,要求也不同,大體來說是以白度、Al2O3和SiO2含量越高,以及有害成分Fe2O3、TiO2、SO3越少越好。在化學成分方面,造紙涂料、無線電瓷、耐火坩堝、化石載體等要求高嶺土Al2O3和SiO2的詳情>>
  • 7
    問: 馬蘭黃土的特點
    答: 馬蘭黃土呈淺灰黃色,疏松、顆粒較均勻,以粉砂為主,呈塊狀,大孔隙顯著,垂直節理發育,偶夾黑壚土型古土壤。層中鈣質結核小而少,常零散分布。粘土礦物主要是伊利石、蒙脫石和少量高嶺土、針鐵礦等。其厚度分布不均勻,從數米到數十米詳情>>
  • 8
    問: 瓷砂和瓷土的區別?
    答: 瓷砂的主要礦物成分為石英、高嶺土,其它有鉀長石、鈉長石和云母等;呈為灰白色、灰黃色、淡黃色、黃紅色、淺紅色砂狀;化學成分:SiO2 70-80%,Al2O3≥17%,K2O+Na2O<3%,CaO<0.詳情>>
  • 9
    問: 種蘭花土加的珍珠巖是什么東西
    答: 珍珠巖是一種類似流紋巖的酸性火山噴發熔巖,由于噴發后急速冷卻,形成球粒狀玻璃質巖石,有弧形或圓形裂紋,猶如珍珠的結構,所以被命名為珍珠巖。珍珠巖具有珍珠光澤,多呈淺灰、暗綠、黃白或褐色;碎片以及薄片的邊緣部詳情>>
  • 10
    問: 粘土礦物的粒度大小
    答: 粘土礦物顆粒極細,一般小于0.01毫米。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