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板塊構造學說的證據

匿名用戶 | 2017-05-19 10:29

全部答案

(共1個回答)
  •   1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假說:魏格納的證據主要有:(1)大陸岸線的相似性.南大西洋兩岸,即非洲與南美的海岸線輪廓相互匹配,可以拼接成為一個整體,說明這兩個大陸曾經相連接.褶皺系的延續性.南大西洋兩岸,即非洲南端與南美布宜諾斯艾利斯之南的二疊紀褶皺山系同是東西走向的,而且地質情況相當,可以連接;歐洲挪威、蘇格蘭、愛爾蘭與北美紐芬蘭的加里東褶皺帶也是可以連接的.(2)古冰川的分布.南方諸大陸,(南美、南非和南澳大利亞)和印度南部廣泛分布著晚古生代的冰川痕跡,若將分布地拼合在一起,能較好的解釋冰川分布的規律.(3)化石.在南方諸大陸和印度南部的晚古生代冰磧層上普遍覆蓋有具舌羊赤植物群化石的含煤地層,證明南方諸大陸與印度過去是一個整體.
      :2板塊構造學說:證據之一,是海嶺,或叫洋中脊、洋中隆及海底山脈等等.海嶺最先是美國人在19世紀中期輔設橫跨大西洋海底電纜時發現的,也就是“大西洋中脊”.后來也相繼在印度洋中部、太平洋東部發現類似的洋脊或中隆.到20世紀50年代美國等又發現這些大洋中的海嶺有首尾相接的狀況,具有全球規模.全長達6~8萬公里,成為地球上最大、最長的山系.
      大西洋中脊全長萬余公里,寬度550~900公里,呈“S”狀,是由一系列平行的山脈組成.在海嶺之中呈巨大的陷谷地形,陷谷是地殼的巨大裂縫所在,也是地殼新生的地方,其中充填著橄攬巖和玄武巖,這就是新生的地殼了.
      太平洋海嶺,不在洋中央,而是偏東,其形狀簡單而寬闊、平緩,海嶺中間也無裂谷,人常稱之為中隆.印度洋中脊和大西洋頗為相似,比較復雜,在中脊處地震活動比較強烈.
      海嶺是板塊構造的證據,就在于它是地殼擴張的產物,因為擴張,殼下巖漿才一次次地沿擴張裂縫噴發而出,形成了新的地殼,即地殼的增生帶.在增生時新的巖漿擠老的巖漿,把老的擠向兩側.所以,離海嶺中心軸越遠,巖石就越老,反之,離中心軸越近,巖石就越
      新,很有規律性,也具對稱性.這是板塊構造最有力的證據之一.
      證據之二,是深海溝.深海溝是在大陸與大洋之間靠大洋一側的地方.地球上水深超過6000米的海溝共24處,其中19處在太平洋中.全球最深的海溝是馬里亞納海溝,水深約ll034米.海溝的形成,是板塊構造活動的杰作.即一個板塊向下俯沖到另一板塊之下時,一邊下垂,一邊上翹,這中間就形成了海溝.所以說海溝是板塊構造俯沖帶開始的地方,也是板塊構造擠壓活動的場所.在這里好像一個樞紐或傳動帶,一方面把海洋板塊的巖石俯沖下去;另一方面也把大陸板塊翹起來.
      證據之三,是島弧.島弧也位于海洋與大陸之間,常和海溝結伴而存在.海溝靠近大洋,島弧靠近大陸.島弧常成群結隊產生,首尾相連,呈雁行排列,構成弧形,典型者要數太平洋西邊的島弧了.島弧實際上也就是弧形山地,海拔多在千米以上.構成島弧的巖石主要為中生代或新生代的基性到酸性系列的火山巖,尤以安山巖居多.所以島弧也可以說是火山巖帶的別稱,其所以說它是板塊構造的證據,就是島弧中的火山巖是板塊構造活動的產物.
      證據之四,是轉換斷層與錯斷帶.所謂轉換斷層,是海底擴張時,海嶺上各段的擴張速度的差異,在差異較大的地方就要錯開,這錯開之處,就是所謂的轉換斷層.它橫切海嶺,起調整擴張能量、維持平衡的作用,是一種張性斷層.如果密集存在,就成了錯斷帶或破碎帶了.其所以是板塊構造的證據,就因為它是地殼擴張形成海嶺時的一種相關產物.
      證據之五,是海底平頂山.平頂山是由長條狀的許多弧山所構成.弧山之頂被海水所削平.山體多為基性火山巖所組成,其頂上也往往有珊瑚礁或薄薄的沉積物所覆蓋.平頂山的巖石時代多為中生代或更新的巖石.其所以是平頂的,就是因為海底擴張和洋殼下降,使之沉沒于海水之中的緣故.
    匿名用戶 | 2017-05-19 10:29

相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