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能源局等4部門近日發布的《關于推進能源裝備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提出,到2030年,我國能源關鍵裝備產業鏈供應鏈實現自主可控,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取得顯著成效,技術和產業體系全球領先,國際影響力持續提升,有效保障高效智能能源勘探開發、低碳高效能量轉換、低成本高可靠能源存儲、高效穩定能源輸送等戰略任務,有力支撐新型能源體系建設。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新型能源系統的構建,必須依托與之相匹配的新型能源基礎設施。展望未來,加快推進新型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將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包括推動煤電的低碳清潔化改造,完善電動汽車充電網絡,突破氫能制備、儲運與應用關鍵技術,提升儲能系統的效率與經濟性等。
“這些領域不僅技術集成度高、創新活躍,也面臨著技術成熟度提升、應用成本降低、商業模式創新等共性挑戰,是下一階段推動能源裝備高質量發展的重點方向。”林伯強說。
《指導意見》指出,能源裝備是構建新型能源體系的重要載體。推進能源裝備高質量發展,是全面貫徹“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支撐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加快推進制造強國和新型工業化的必然要求。
國家能源局科技司相關負責人表示,《指導意見》深入學習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決策部署,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和超大規模市場優勢,著力推動能源裝備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為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體系提供堅強的裝備保障。
《指導意見》部署了6個部分共13項能源裝備高質量發展重點任務。具體包括:加快能源勘探開發裝備轉型升級、提升能量轉換裝備質效水平、推動能源存儲裝備規模化應用、加強能源輸送裝備技術攻關、推進能源裝備數字化智能化升級和促進能源裝備綠色高端發展。
“除《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的‘自主可控’核心目標外,我國能源裝備高質量發展還面臨著產業結構升級、技術成果規模化應用等問題。”林伯強認為,特別是在氫能、儲能、電動汽車充電設施等新興領域,盡管已經取得一定進展,但仍處于發展初期,尚未形成成熟的產業生態。
在推動能源存儲裝備規模化應用方面,《指導意見》提出,聚焦構建安全高效、多能互補的能源存儲技術體系,發展大容量、高參數、長壽命、高安全能源存儲裝備,推動一體化、多場景應用。
在儲能裝備方面,《指導意見》提出,推動建立高安全、高可靠電池儲能裝備體系,研制長壽命、寬溫域、低衰減鋰電池、鈉電池、固態電池關鍵裝備,構建低成本長時釩基、鐵基、有機等液流電池裝備體系;在氫能裝備方面,《指導意見》提出,加快突破高可靠、長壽命、高效率,并適應波動性電源輸入的電解水制氫裝備,開發規模化離網制氫技術,推動可再生能源電力就地消納和利用。
對于下一步如何推動落實,上述負責人介紹,《指導意見》從強化企業主體地位、加強產業平臺建設、加強全面質量管理、鼓勵首臺(套)應用、建立完善高層次標準體系、深化國際開放合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等7個方面,提出了優化產業創新生態環境的措施。同時,《指導意見》提出了各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加強戰略謀劃、統籌協調和督促檢查,各地方同步制定差異化實施方案的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