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在印尼產業“下游化”進程中的新考量
2025-06-03 09:00 來源:網絡 編輯:礦材網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浪潮中,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中國出海企業的核心理念。當提及印尼與中國之間的經貿合作時,“下游化”無疑是高頻詞匯。

印尼幅員遼闊,自然資源豐富,尤其是其鎳礦資源,無論是儲量還是產量均位居全球之首。作為全球綠色能源轉型的關鍵屬供應者,印尼吸引了眾多全球投資者的目光。然而,單純依賴原始礦藏的出口,不僅對當地就業的拉動作用微乎其微,而且由于缺乏附加值,對印尼財政收入的貢獻也極為有限。鑒于此,印尼在過去十年間推行了資源“下游化”政策,禁止原礦出口,轉而鼓勵礦產資源的本地冶煉與加工。

在這一進程中,中國企業貢獻良多。例如,位于印尼蘇拉威西島的中國印尼綜合產業園青山園區,經過10余年的投資建設,已成為全球產業鏈最長的鎳鐵和不銹鋼生產基地。除了硬件投資,中國企業如今越來越重視“軟件”投資,如培養本地人才、注重綠色生產、回饋礦區周邊社區等可持續發展措施。

印尼投資與下游化部部長特別顧問魯斯頓比(Rico Rustombi)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印尼擁有豐富多樣的自然資源,因此歡迎擁有先進技術的國外企業成為戰略合作伙伴。在選擇合作伙伴時,可持續發展能力也是印尼考量的重要因素。他進一步表示,當前印尼和中國企業正在深入探討包括綠色經濟等多個領域內的合作,推動更優質和更具包容性的投資。對印尼來說,需要大量投資來支撐其8%左右的年度經濟增長目標,而對中國企業來說,這也是雙贏的局面。

印尼主管外來投資的部門有個獨特的名字——印尼投資與下游化部,由此可見印尼對于下游化的重視程度。印尼前總統佐科在任內主推“下游化”,在普拉博沃擔任印尼總統后,政策得到了進一步延續。今年2月普拉博沃在講話中表示,下游化是內閣核心政策之一,旨在通過優化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提高利用這些資源生產的商品的附加值,從而為民眾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推動經濟公平與民生福祉。

當前,很多中國企業不僅將印尼作為出海的目的地,還積極參與印尼的產業“下游化”。據印尼投資與下游化部的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在印尼外資來源地中排名第12位,2024年已躍升至第2位,僅次于新加坡。過去10年來,中國對印尼投資的平均增長率高達59%。

對于為何選擇印尼,不同企業有不同的答案。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許開華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企業原先其實是做廢舊電池與鎳鈷回收業務。但2015年后,隨著新能源概念大熱,光靠回收利用來的資源已遠遠不夠,所以2018年決定出海鎳資源最為豐富的印尼。不過出海印尼,中國企業并不算早。到了當地,格林美發現印尼含鎳1.5%以上的高品位紅土鎳礦已趨于緊缺,不過出于在循環經濟培養出的敏感性,公司又很快發現含鎳1.2%以下的低品位鎳礦不被人重視,甚至被直接舍棄。其他企業之所以“挑肥揀瘦”,是開發低品位鎳礦需要投入高成本,甚至高于市場上的售價,得不償失。而格林美落地印尼后,用了幾年時間攻克了低品位鎳礦提煉的難題,大幅降低成本,用新技術挖掘廢礦,不僅變廢為寶,還解決了環保問題。

除了資源的天然稟賦外,其實印尼市場本身就頗有吸引力。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19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橫跨3個時區,大約2.8億人口,是世界第四大人口國家。印尼年齡中位數不到30歲,年輕的人口結構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資源,勞動力成本低于同在東南亞的越南。從事互聯網金融的信也科技也同樣在2018年出海印尼。信也科技總裁陳平平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企業出海第一個目的地就選擇了印尼,首先看中的就是印尼人口基數大,其次是在調研的過程中,發現印尼正經歷此前中國的發展階段,所以企業在國內積累的能力和經驗,可以比較有效地移植到新市場。

今年是萬隆會議召開70周年,這場歷史性會議促進了亞非各國的團結和合作。而在70年后的今天,這座城市依然見證著中國與印尼日益深厚的友誼和合作。從首都雅加達出發,乘坐雅萬高鐵,大約150公里的路程只需46分鐘就可抵達,這是印尼和東南亞的第一條高速鐵路,也是中國和印尼經貿合作的標志性項目。進入萬隆城內,有印尼知名高校萬隆理工學院,步入學院加蒂南戈爾校區(Jatinangor Campus),中國-印尼新能源材料與冶金工程技術聯合研究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可謂是學院內最為顯眼的建筑。格林美公司是實驗室的共建方。許開華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企業在開發印尼礦產資源時發現,本地缺少冶金礦業的先進技術和專門人才。為此,實驗室將著重于培養本地技術人才,用中國技術為印尼培養人才、創造本土技術。印尼國家經濟委員會主席盧胡特也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國在印尼投資和合作的項目,很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正加速推動印尼下游產業的發展。盧胡特特別強調,與中國的合作,還為印尼人力資源發展帶來積極影響。

如今可持續發展已經逐漸成為中國出海企業的共識,日前在雅加達舉辦的首屆全球企業共建高質量“一帶一路”峰會上,很多與會的中國出海企業表示,將推動更具包容性、韌性和可持續的全球經濟、環境與社會的協同發展。晶澳科技品牌副總裁、可持續發展官李京在會上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作為光伏企業,晶澳科技通過推動本地化就業和提高本地化采購比例,來促進本地經濟發展,積極融入本地市場。她表示,例如在相關海外國家運營時,公司尊重當地文化習俗,與當地企業一樣實行半月薪制,即每半個月發放一次工資。她表示,企業通過深化客戶關系,回饋當地社會來實現可持續發展,而非依靠低價競爭策略。


上一篇:內蒙古首家進口銅精礦聯合監管試點落地包頭

下一篇:特朗普關稅威脅升級:美歐貿易關系再起波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