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能源行業因多地大量風力和光伏發電項目被廢止而備受矚目。這一現象引發了業內的廣泛討論,新能源行業究竟發生了什么變化,導致如此多的項目“折戟沉沙”?
多省項目廢止實況
5月12日,山西省能源局發布通知,宣布廢止婁煩縣天池店鄉王家崖村光儲一體化發電等14個風光發電項目,總規模超59萬千瓦。這并非個例,近期全國多個省份在新能源項目推進過程中都出現了類似情況。除山西外,寧夏、陜西、福建等多個省份也紛紛展開對新能源項目建設情況的排查工作,并廢止了一批不具備建設條件的項目。
4月8日,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發改委發布通知,清理廢止4個不具備建設條件的新能源項目。3月7日,寧夏回族自治區發改委發布通知,明確2021年(含)以前已完成核準備案的項目需在2025年底前建成,否則納入廢止清單;2022年度項目2025年3月底前未完成核準(備案)的全部廢止,已完成核準(備案)的需在2025年底前建成,否則納入廢止清單。
陜西省在新能源項目清理方面同樣動作頻頻。4月21日,陜西省咸陽市發改委發布通知,擬將大唐長武15萬千瓦光伏發電項目、大唐瑤池彬州10萬千瓦復合光伏發電項目廢止。1月24日,咸陽發改委發布通知,擬將西電新能源涇陽縣5萬千瓦風力發電項目、華能彬州10萬千瓦風電項目廢止,將彬州市太峪鎮20萬千瓦農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裝機規模調減至15萬千瓦。
5月19日,福建省發改委發布通知,決定廢止惠安縣智慧光伏碳中和項目等10個光伏電站項目,總規模為114.3萬千瓦,涉及三峽集團、國家能源集團等能源巨頭。這些項目因受國家要素保障部門政策調整等因素影響,已不具備開發條件。
項目廢止背后的多重因素
馮先生是一家國有新能源投資企業的相關負責人,他認為大規模項目廢止現象的原因較為復雜,但總體而言,政策收緊是關鍵因素。隨著新能源行業的快速發展,國家在產業規劃、環保要求、并網消納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更為嚴格的政策,使得企業在項目開發和建設過程中面臨更高的標準和更嚴格的監管。
較新的政策是2月9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發布的《關于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下稱“136號文”),提出推動風電、光伏發電等上網電量全面進入電力市場,上網電價通過市場交易形成。這一政策推動新能源從“保量保價”向“市場主導”轉型,導致部分項目預期投資回報率無法滿足企業要求,一些項目在現階段不具備繼續推進的經濟可行性。
受此影響,部分企業終止了個別新能源項目相關事項。例如,4月9日,中國電建發布2025年度5100萬千瓦光伏組件框架入圍集中采購終止公告,原因是“鑒于近期新能源電價政策調整等因素”。3月27日,國家能源集團山東公司蓬萊公司憫農、康凈園1.269萬千瓦光伏項目EPC工程公開招標終止;2月13日,廣州發展披露,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一師五團新能源投資配套制造產業鏈條建設項目終止。
一系列問題亟待解決
截至2024年底,中國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約14.1億千瓦,提前6年完成到2030年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2億千瓦以上的承諾。這一數據彰顯了中國新能源產業的迅猛發展態勢,但快速擴張也帶來了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
某新能源投資企業相關負責人指出,部分企業存在盲目擴張的現象,許多項目備案后不具備落地能力。此外,項目“占位”也是眾多風光項目被廢止的一個重要原因。部分企業為了搶占優質資源,提前申報了大量項目,但實際開發進度緩慢,甚至出現“圈而不建”的現象,造成土地、資金等資源的閑置和浪費。
從全國范圍來看,2024年,中國風光發電新增裝機3.58億千瓦,而2025年的計劃為2億千瓦,減少1.58億千瓦。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表示,部分新能源項目存在無序建設的情況,勢必會迎來整頓。目前新能源大規模接入,給整個電網系統帶來的壓力相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