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金陵石化1號加氫裂化裝置改造現場,首席技師張寧海手持PID圖紙進行流程確認和設備安裝核查。與加氫裂化裝置打了近40年交道的張寧海,可謂裝置的“活流程”,能夠精準記憶每個儀表位號對應的設備位置。
忙完后,張寧海回到辦公室。辦公桌玻璃板下壓著的泛黃老照片吸引了他的注意,將他的思緒拉回1986年。
1986年9月,金陵石化第一套加氫裂化裝置在經過長達16個月的緊張建設后,迎來了工程中交,正式進入期盼已久的開工序列。這是公司向高附加值油品生產邁出的歷史性一步。張寧海便是這第一代加氫團隊中的一員,當時的他還只是個20歲出頭的小伙子,帶著興奮與忐忑,摩拳擦掌想干出一番事業。
由于是國內首套引進國外技術的加氫裂化裝置,團隊面對的是全英文的操作手冊和完全陌生的工藝流程。張寧海和同事們就像拿著殘缺地圖的探險家,每天要核對超過2000個儀表位號。他們的勞保鞋踩在鋼格柵上發出清脆的咔嗒聲,安全帽下全被汗水浸濕。
經過37天晝夜不停的奮戰,他們累計完成500余次反應溫度、系統壓力等關鍵參數的精細調整。這套擁有自動控制回路的高科技裝置終于在當年10月28日凌晨,產出閃點達標的合格航煤產品。那張泛黃的老照片,定格的便是這一刻。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石油工業比較落后,大部分油品都要依賴進口,其中就包括航煤。為了改變這個狀況,我國從國外引進了四套加氫裂化裝置,其中一套,就建在了金陵石化。
張寧海剛進廠時,就被安排到正在建設中的金陵石化1號加氫裂化裝置工作。那時的裝置現場還只是個建設工地,到處都是人拉肩扛的場景。而裝置操作室的控制儀表采用的是當時最先進的電動3型,不僅有20寸彩色顯示屏,還有自動打印機、現場對講機等系統。這些當時非常先進的設備都是國家花巨資進口的,以改變國內生產不了高品質航煤的狀況。
為了讓裝置早日建成投用,金陵石化加氫團隊反復研究流程、熟悉現場設備操作。加氫原料泵第一次試運行時,需要24小時連續監控,加氫團隊不分晝夜地測量、記錄各種復雜的運行參數,卻沒有一個人喊苦喊累,直到運行圓滿結束,大家才放心地回去休息。終于,1986年10月,裝置一次投產成功,生產出高品質的航煤、柴油等產品。看著這些無色透明的燃料,在場的所有人都非常激動,終于,我們自己也可以生產出如此優質的產品。
1號加氫裂化裝置投產后,公司南京煉油廠當年的總資產從3億元增長到了6億元,翻了一番,其生產的3號航煤更是為公司贏得了第一個國家質量金獎。
之后,在新技術運用方面,加氫團隊嚴格監控關鍵參數,反復采樣分析。1989年,他們完成國內首次加氫裂化催化劑器內再生項目;1992年,在引進、消化、吸收的過程中,裝置完全實現了催化劑國產化。
隨著國家油品質量的升級,催化柴油出廠問題又成為公司產品調和的攔路虎。2013年,金陵石化與大連院共同攻關,完成1號加氫裂化裝置換劑、流程改造。針對反應溫度難控制的問題,加氫團隊不分晝夜地與班組人員一起,通過小幅度、多頻次調溫,實現一次開車成功并生產出合格的產品。此舉不僅解決了催化柴油出路問題,還提高了汽油收率。與此同時,高芳烴含量催化柴油加氫轉化技術開發項目獲中國石化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2005年4月,金陵石化2號加氫裂化裝置建成投用。這套裝置是國內首套自主開發的大型裝置,在加氫裂化工藝和設備上均獲得重大突破,實現了國內大型加氫裂化裝置的完全國產化,當時的產品質量、收率、能耗都達到了先進水平。在中國石化同類裝置達標競賽活動中,該裝置多次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績。
從1號加氫裂化裝置到2號加氫裂化裝置,從只能依賴引進裝置到煥然一新的國產化設備,金陵石化加氫團隊始終沒有放棄逐夢之路,始終將航煤生產擺在攻關的首位。
回望崢嶸歲月,公司的加氫裂化裝置作為公司航煤發展的見證者,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人的熱血青春。在這條艱辛的國產化道路上,從無到有、從弱到強,那些曾經令人望而卻步的困難都已化作歷史長河中的沙粒。如今,張寧海帶著加氫團隊的新生力量,繼續著攻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