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清晰的需求前景遇上日益脆弱的供給格局,全球礦業秩序的演變,總需要一些意外事件來充當分水嶺。近期印尼Grasberg銅礦的一份泥石流事故評估報告,便成了這樣的催化劑——不僅攪動了全球銅市的短期供需,更成為檢驗礦業公司長期價值的試金石。
9月25日,LME、SHFE、COMEX三大交易所銅價單日漲幅全線突破3%,共同創下年內新高。資本市場的反應則更為激烈:美股方面,事故企業的自由港麥克莫蘭(FCX.N)股價兩日內重挫近30%,市值蒸發138億美元;形成鮮明反差的是,A股龍頭紫金礦業(601899.SH)借勢攀升,市值首次突破10000億美元大關,成功躋身全球礦業市值前三,超過全球鐵礦龍頭力拓(RIO),與中國神華((601088.SH))的市值差距僅剩2%的咫尺之遙。
圖片說明:全球礦業公司市值排名,數據來源于CompaniesMarketcap
將時間拉長至過去一年,力拓與中國神華的股價整體呈現橫盤態勢,而紫金礦業累計實現了60%的上漲。這一價值曲線的鮮明分化,正是銅礦作為新能源革命核心材料對傳統經濟增長范式(煤炭、鐵礦)形成結構性替代的縮影。
從昔日紫金山銅礦起步,到今天成長為銅資源量全球第二、黃金資源量全球第五的跨國巨頭,紫金礦業的競技場早已超越國界。在兼具經濟晴雨表功能的“銅博士”與避險資產黃金的雙重賦能下,紫金礦業的價值,理應被置于全球框架下進行系統性重估。
銅價邏輯重構:供應脆弱性的定價權重上升
9月24日,自由港麥克莫蘭(FCX.US)更新了印尼Grasberg銅礦泥石流事故的評估報告。自9月8日起,Grasberg銅礦已全面停產,此次事故在公司當地數十年的開采歷史中屬前所未有。
事故涉及的GBC礦區占Grasberg總儲量的50%,預計將直接影響公司第三季度銅銷量1.8萬噸,黃金銷量2.1萬盎司。更嚴重的是,2025年四季度和2026年的生產計劃將面臨大規模推遲,全面復產預計需等到2027年。綜合測算,2025年和2026年的銅產量損失將分別達到22萬噸和27萬噸。考慮到Grasberg占全球銅礦供應約3.5%的份額,此次事故對短期全球供給的沖擊不容小覷。
圖片說明:自由港印尼最新項目公告,數據來源于公司官網
Grasberg銅礦事故并非個例。2025年以來,多個主要銅產區接連出現生產問題:剛果(金)卡莫阿-卡庫拉銅礦因礦震問題將年度產量指引中樞下調15.5萬噸;智利國家銅業公司旗下El Teniente銅礦因地質坍塌事故減產約3萬噸;俄羅斯諾鎳和加拿大泰克資源也因各種運營問題下調產量預期。
圖片說明:卡莫阿-卡庫拉銅礦生產指引調整,數據來源于艾芬豪礦業
以上幾起年內重大事故導致今年銅礦產量損失已超過40萬噸,明年也將有大規模損失。這一系列供給端"黑天鵝"事件,使得國際銅研究小組在今年4月預測的2025年28.9萬噸、2026年20.9萬噸的供應過剩預期被徹底顛覆。
四季度銅價的重估邏輯,是根植于供給端沖擊下基本面與宏觀預期的同頻共振。從基本面來看,能源轉型所驅動的長期剛性需求,與近期頻發的供給擾動共同作用,形成了結構性的供需缺口,這為銅價中樞的中長期上行奠定了堅實基礎。尤其在供給端,一系列突發性事件暴露出全球銅礦供應鏈的脆弱性,使得供給因素在價格形成機制中的權重顯著提升。
宏觀層面,當前美國勞動力市場與宏觀經濟數據整體呈現中性特征,市場對美聯儲采取“預防式”降息路徑的預期升溫,這為需求端提供了正向支撐。與此同時,中國央行連續第四個月維持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不變,政策環境總體穩定。這一劇本為構成對銅價較為有利的運行條件。
兩因素共振引起銅價中樞的上調。高盛將2025年全球銅平衡從盈余10.5萬噸修正為短缺5.55萬噸,并將年底銅價目標上調至10200-10500美元/噸區間。花旗銀行更為樂觀,將短期銅價預測上調至10500美元/噸,并認為在未來6-12個月內,銅價可能攀升至12000美元/噸,看漲情景下甚至可達14000美元/噸。
圖片說明:花旗銅價預測,信息來源于財聯社
在銅價中樞上移的背景下,回歸對礦企的敘事。礦端擾動總是有人歡喜有人憂,面對頻發的供給端擾動,礦企之間的命運出現顯著分化——那些能夠有效管控自身運營風險、確保產量目標達成的企業,將最大程度受益于價格上漲帶來的行業紅利。
供應鏈的脆弱性很大程度上源于全球銅礦資源分布格局的集中性。數據顯示,智利、剛果(金)和秘魯三大產區占據全球前十大銅礦產量的60%以上,這些地區普遍面臨地緣政治、勞資關系和自然環境等多重挑戰。因此,短期的供應擾動雖然可以看作是“黑天鵝”事件,但供應鏈問題對于銅而言實則是一個長期問題。
從產量維度看,全球頭部銅礦企業普遍面臨增長瓶頸。上半年,紫金礦業接近10%的產量增速在行業中表現已經算是突出;進入下半年后,包括自由港、智利國家銅業和紫金在內的多家巨頭均因生產擾動下調產量指引。而必和必拓與墨西哥集團的年度產量目標基本與上年持平,幾乎不貢獻增量。在此背景下,紫金礦業的產量增長在頭部企業中顯得尤為可貴。隨著近年項目逐步達產,其增長節奏已從高速擴張期過渡至穩健提升期,但作為行業巨頭仍保持著顯著高于同行的成長性。
圖片說明:全球頭部銅礦企業上半年產量及同比,數據來源于公告
從運營能力角度,各礦企的資源稟賦存在顯著差異,站在了不同起跑線上。老牌礦企雖掌握優質資源但多處于開發后期,而紫金礦業作為行業新勢力,擅長通過技術和管理優勢將低品位資源轉化為經濟價值。
隨著全球礦山品位持續下降和成本曲線上移,運營效率與成本控制能力正成為礦業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紫金礦業在低品位、復雜礦體開發方面展現出獨特優勢,西藏巨龍銅礦的成功運營便是其技術實力的有力證明。拉長時間來看,紫金礦業在運營安全上的把控是比較優秀的,事故率和工亡人數在礦業中處于很低的水平。
圖片說明:紫金礦業事故率,數據來源于ESG報告
當然,紫金礦業的國際化項目也面臨一些挑戰。去年哥倫比亞武里蒂卡金礦的安全事件,暴露出其在部分地區運營風險管理方面仍需加強。以及今年參股的卡莫阿-卡庫拉銅礦生產事故,盡管該項目由合作方主導運營,但作為該項目的重要股東,市場期待紫金礦業能在項目管理和風險控制方面發揮更積極的作用,以更好地保障投資者利益。
期待黃金業務分拆上市打開國際資本市場的價值重估空間
盡管以銅業務聞名,紫金礦業通過近十年的戰略性布局,已成功將黃金業務打造為新的增長極。目前公司黃金產量位居全球第六、中國第一,2025年上半年實現礦產金產量41.19噸,同比增長16.3%。受益于金價上漲,礦山產金毛利率從去年同期的42.83%提升至54.39%,呈現出量價齊升的良好態勢。
圖片說明:紫金礦業上半年主營業務毛利率,數據來源于公告
當前黃金市場保持強勁態勢。滬金價格已升至850元/克左右,較年初的620元上漲37%,相比去年國慶節前不足600元的水平,同比漲幅超過40%。金價持續走強將為公司下半年業績提供有力支撐。
紫金向來是內生增長與外延并購并舉。2025年6月,子公司紫金黃金國際宣布以12億美元收購哈薩克斯坦Raygorodok金礦100%權益。以2024年數據計算,該交易對應市盈率僅5.94倍,市凈率4.12倍,預計可增厚公司黃金資源量6%。這筆交易再次彰顯了紫金礦業在價值低估時點精準并購的能力。
未來更大的看點在于資本運作。紫金礦業計劃將境外8座黃金資產分拆上市,新主體紫金黃金國際預計于9月30日在港交所掛牌。分拆后,紫金礦業仍保持控股權,黃金業務繼續合并報表。這一安排既為黃金業務打造了獨立的國際融資平臺,又有利于母子公司在"銅+金"雙主業架構下實現價值雙升。
圖片說明:紫金黃金國際所屬金礦,數據來源于公告
從估值角度看,紫金黃金國際發行市值1878.51億港元,預計今年凈利潤在95-100億港元,對應市盈率約19倍。相較于A股黃金龍頭山東黃金(600547.SH)27倍左右的估值水平,存在較充分的上升空間。更重要的是,在當下時點打造純黃金上市平臺可以非常好地迎合資本市場對于黃金價值投資的需求,紫金礦業的黃金資產價值也有望獲得市場更充分的認可。
圖片說明:山東黃金市盈率,數據來源于同花順
盡管紫金礦業近一年股價上漲約60%,但與其“銅+金”雙輪驅動的強勁基本面相比,公司估值仍顯保守。今年下半年以來,機構持續上調盈利預期,在自由港事故報告發布前,市場對其2025年歸母凈利潤的預測已接近500億元。按此計算,公司2025年市盈率約為15倍,2026年進一步降至12倍,這一估值水平僅反映了普通金屬的定價邏輯,尚未充分體現黃金業務的溢價屬性以及紫金黃金國際分拆上市可能帶來的價值重估。
圖片說明:紫金礦業機構一直預測變化,數據來源于同花順
值得注意的是,紫金礦業當前估值顯著低于國際同業水平。自由港、南方銅業等國際銅業巨頭的估值區間普遍在25-30倍,而紫金礦業作為市值突破1000億美元、資源儲備位居全球前列的礦業巨頭,其估值框架仍受國內市場定價邏輯約束。隨著公司國際影響力的提升和黃金業務分拆上市的推進,紫金礦業的估值體系有望逐步與國際市場接軌。
黃金業務分拆上市或將成為公司價值重估的重要催化劑。通過打造純黃金業務上市平臺,不僅能夠使黃金資產價值得到更合理的市場定價,還將推動紫金礦業整體估值邏輯從國內定價體系向國際標準轉變。在全球礦業格局重塑的背景下,完成國際估值體系對接將成為公司下一階段發展的重要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