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羅青意可參,桂林因其“山清水秀、洞奇石美”而聞名于古今中外。一座座奇峰在平原上拔地而起,象形擬物,惟妙惟肖;一個個巖溶洞穴深藏不露,與奇峰如影隨形。清澈見底的漓江蜿蜒流過桂林市區,碧水曲回,峭壁垂河,青山倒影;鬼斧神工的大自然造就了大量奇妙的景觀,如象鼻山、七星巖、蘆笛巖、冠巖等。
在這如詩如畫的勝景中,卻隱藏著一些不為人知的秘密。例如,桂林峰林平原中的巖溶地下水,亦如其迷人的風光,充滿了引人探究的神秘色彩。
桂林峰林平原為兩側高中間低的谷地地勢,屬于濕潤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其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741.7毫米,多年平均氣溫19.02攝氏度。平原內出露的主要巖性為泥盆系純灰巖,長期的水流溶蝕、沖刷、巖石的崩塌,使得平原中的孤峰形成逢山必有洞的現象,且地下巖溶管道、裂隙強烈發育,而巖溶地下水主要存在于這些管道裂隙之中。
峰林平原中的巖溶地下水主要來源于降雨。平原邊緣多為巖溶山區,且山區上部裂隙、管道發育,是降雨集中進入地下的主要區域。此外,平原中的孤峰底部腳洞發育,在降雨充沛的情況下,雨水可通過腳洞快速補給平原中的巖溶地下水,進入地下的雨水轉變為巖溶地下水。然后通過峰林平原中地下的管道裂隙流向地勢低洼的地方進行排泄。
正是由于峰林平原中這種獨特的水文循環模式,使該區域出露的泉水、地表河流的流量表現出短時間內出現暴漲,而又在較短時間內消退的現象,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峰林平原往往是人類活動密集區域。由于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活生產動節奏的加快,垃圾、生活污水的不合理處理以及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已對峰林平原中的巖溶地下水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雖然峰林平原表層有較多土壤層覆蓋,能夠對污染物起到隔離作用,但平原面上的腳洞、滲漏的坑塘、地表河流等是污染物快速進入地下的通道。對于巖溶地下水而言,其具有強烈的不均勻性性、隱蔽性和難以治理的特點,一旦受到污染后果極為嚴重。因此,看似美麗的峰林平原巖溶地下水,卻是非常脆弱的。
大自然給人們締造了無與倫比的壯觀,也展示了它極為脆弱的一面。提高人們對峰林平原巖溶地下水的保護意識,并行動起來,不僅是對生命的負責,也是對大自然的回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