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地學的種子撒遍四方
2017-09-06 10:01 來源:國土資源報 編輯:礦材網

 從學會秘書、副秘書長到秘書長,黃萬堂在甘肅省地質學會一干就是20年。學地質出身,曾在野外摸爬滾打了幾年,在調到地質學會之初,有人善意地提醒他:年輕人,學會是個邊緣化、適合養老的單位。他毫不在意,只要和地質有關的工作都喜歡。



  科普工作是地質學會的一項重頭工作。經過多年的努力,“世界地球日”科普宣傳、青少年地學夏令營已成為甘肅省地質學會的兩大科普品牌活動。


  多年來,黃萬堂成功組織舉辦紀念“世界地球日”系列宣傳活動17次。其間圍繞“保護地球”這一主題,開展百米長卷簽名、趣味知識問答、大學生地球日征文、大中小學生地學知識競賽、大學生地球日演講比賽、“大手拉小手”地學科普進校園、寶玉石及黃金飾品現場免費監測、科普展版巡回展等多種形式的科普宣傳活動,累計制作、展出展板1000余塊,組織科普講座36場次,向社會公眾特別是廣大青少年學生普及地學知識、基本國情、甘肅省情以及保護和合理利用國土資源的科學知識,讓下一代從小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每到暑假,就會有家長、學生來問,夏令營什么時候報名?營地在哪?多大的孩子可以參加?等等。此時黃萬堂就成了一個大忙人,從路線選定、內容設置、營員招募,每個環節都精心考慮、親自安排。這些年,甘肅省地質學會舉辦青少年地學夏令營甘肅營17期,組織參加全國青少年地學夏令營5期,有千余人次參加。每一期夏令營黃萬堂都親自帶隊,大到車輛選定、車票訂購、住宿安排,小到營員零花錢的管理,幾乎成了臨時“家長”。


  沒帶過夏令營的人,很難感受到其中的酸甜苦辣。


  2000年7月的一天,時任副秘書長的黃萬堂帶著56人的夏令營前往河西地區考察七一冰川。那時七一冰川尚未開發旅游項目,去往冰川是從河道進入的,進山時水流很小,水中墊幾個石頭就踩著過去了。


  沒想到下午4點返回到山下,酷熱高溫造成冰雪融水湍急是他們始料不及的,原來的河灘中已形成一條條奔瀉的洪水道,阻擋著營員們回程的道路。黃萬堂來來回回的在上下河段,在冰冷刺骨的祁連雪水中幾經探測,終于在一段河水開闊處拉起了一條長繩,兩端分別綁在大石頭上,并由幾名師生使勁拽著,營員們開始扶繩而過。當一位小營員走在河心時,忽然一個急浪掀來,腳站立不穩,整個身子騰空仰倒在水面,護送同學過河的黃萬堂急忙騰出一只手緊緊地抓住了他,然而這巨大的拉力使他失去了平衡,也騰空仰倒了,冰冷的河水嗆了幾口,情急之中,他猛一轉身,拽繩子的手狠狠一用勁,才和小同學站直了身子,看著他們終于過了河,人們才長長地吁了一口氣。


  看來這樣渡河不安全,怎么辦?他又領著營員來到上游填石、挖沙,將洪水分流,以減小下游的流速、流量;然后,卸下了汽車頂蓋上的行李架,來到一段水流一分為二處,在水流較急但河道較窄處,將行李架搭在河流兩端的大石頭上,使架梁隱隱露出水面。岸邊的一端由幾個身體強壯的營員緊緊拉住,黃萬堂握著另一端,坐在大石頭上,兩腿分開,腳穩穩地踩在刺骨的冰水中,兩手用勁拉住行李架,繩索在行李架旁拉起了一道空中扶手。營員們無論年齡大小,無論身體強弱,全都行動起來,互幫互助,拉著繩索,踩著行李架梁依順序走上了河心灘。黃萬堂一直浸泡在冰水中,雙腿快失去了知覺,嘴唇黑紫黑紫的,身上不斷打著冷顫,看著營員們一個個安全地過了河,他才拖著凍僵的雙腿上了岸。這一幕被小營員們寫在日記里,感動在心上。


  隨著甘肅省委省政府“聯村聯戶、為民富民”戰略行動的實施,2015~2016年,他創新地將地學夏令營從城市學生拓展到農村學生,從科普拓展到生活,舉辦了城市農村學生結對子的“雙聯互助”青少年地學夏令營活動。分別從省地質博物館對口扶貧的岷縣閭井鎮哈古村、省地礦局對口扶貧的西和縣石堡鄉劉城村優選鄉村學生和蘭州市優秀中小學生,開展一對一結對幫扶。既讓青少年體驗到了不同的生活環境、生活方式,也向貧困鄉村的青少年普及了地學基礎知識,實現了農村和城市的對接、科普和扶貧的融合。


  2016年7月16日,地質學會與西和縣石堡鄉劉城村聯合舉行的青少年地學夏令營在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學院開營,白天一系列的活動結束后,西和縣來的同學就被結對子同學領回蘭州的“家”,并在家里生活兩天。次日傍晚,黃萬堂放心不下,便帶著指導老師上門家訪。當聽說同學們或一起出去吃飯、或一起踢足球,相處開心愉快時,才放心地回家。


  就這樣,黃萬堂連續擔任了三屆甘肅省地質學會秘書長,20年來,他熱愛和專注于地質學會事業,一直在為促進地球科學的進步和傳播地學科普知識默默耕耘、無私地奉獻著。

上一篇:青春獻地質 足跡遍山河 —— 記高工欒元滇

下一篇:“小馬哥”的鉆探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