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
  • 人文地質
  • >
  • 穿越時空的對話:豫見恐龍與傳統風俗“二月二、龍抬頭”的對話
穿越時空的對話:豫見恐龍與傳統風俗“二月二、龍抬頭”的對話
2022-04-21 11:17 來源:忠言慧語 編輯:礦材網


 張忠慧,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中國地質學會旅游地學與地質公園研究分會副秘書長、中國地質學會洞穴專業委員會理事、《地質論評》編委,河南省地質學會旅游地質專業委員會主任、河南省地質環境保護與地質旅游發展促進會秘書長,河南省首席科普專家、河南省地質調查院首席專家、河南省地礦局山水地質旅游資源開發有限公司執行董事;主要從事全域綜合整治和生態保護修復提升、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規劃、廢棄礦山修復治理、旅游地學調查研究、地質公園規劃建設和地學旅游產業的策劃等工作。


我們大家幾乎都知道的是: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

中國人是“龍的傳人”,

河南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現代龍鄉),

今日的河南濮陽因1987年

考古發現的蚌殼龍被考古界

公認為“中華第一龍”,

濮陽也因此被中華炎黃文化

研究會命名為“中華龍鄉”。

在中國還有一個龍的節日稱為

“二月二、龍抬頭”......


你可能還不太清楚的是:

我們的大河南

還是億萬年前世界的

主宰-“恐龍”的故鄉(遠古龍鄉)。

這不,在伏牛山的兩側,

就有一個天然的、白堊紀時代的

“恐龍公園”,

公園的地層里不僅保存有

大量的恐龍骨骼化石,

更有超級多的恐龍蛋化石,

號稱“世界級恐龍寶庫”。

為了保護好這個世界級的遺產,

國家在此建立了自然保護區

和世界地質公園,

地質學家還賦予了他一個

更加特色的名字-

“白堊紀公園”。


著名詩人李白在

《把酒問月·故人賈淳令予問之》

一首詩中有一句名言: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這句話用在遠古恐龍與

今日龍鄉穿越時空的對話方面

不僅恰當,而且形象,

今日的“二月二”既是

對農耕文化的經驗總結

更是中華民族對天象研究的

成果體現天象“二十八宿”中

位于東方的“蒼龍”星座

不僅在今天鳥瞰著我們人類的文明。

在億萬年前

也以同樣的視角

鳥瞰著居住在伏牛山兩側的

生活悠閑的恐龍。

今天的人類不可能見到

億萬年前的蒼龍星座,

但今日的蒼龍星座在億萬年前

曾經照耀著當時的恐龍。


在“白堊紀公園”里,

分布了很多出生在河南南陽、

汝陽和欒川的恐龍化石和恐龍蛋化石,

這些恐龍化石經過

地質學家的研究

綜合化石留下的各個特點

和細節的信息利用現代高科技技術

復原出了他們的本來面目,

今天

這些通過化石信息恢復了

本來面目的“恐龍”

都在農歷的“二月二”這天

抬起它們尊貴的“頭顱”

給偉大的中華民族祝福


祝福

“國家昌盛、民族興旺、人民幸福”

......


 一、多重視角的“二月二、龍抬頭”


 每年農歷二月初二,民間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名曰“龍頭節”,俗稱青龍節,又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此時,陽氣回升,大地解凍,春耕將始,正是運糞備耕之際。這一天,民間都要舉行儀式,隆重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佑保豐收。



 二月二,相傳又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稱"土地誕",為給土地公公"暖壽",有的地方有舉辦"土地會"的習俗:家家湊錢為土地神祝賀生日,到土地廟燒香祭祀,敲鑼鼓,放鞭炮。在廣西中北部壯族地區也有"二月二龍抬頭,八月二龍收尾"的說法。


01從農耕角度詮釋二月二,龍抬頭


 龍頭節的來歷之一是此節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時期。伏羲氏“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二這天,“皇娘送飯,御駕親耕”,自理一畝三分地。后來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紛紛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僅沿襲了這一傳統做法,而且還當作一項重要的國策來實行。于二月初二,舉行重大儀式,讓文武百官都親耕一畝三分地。


 龍頭節的來歷之二是由于武則天廢唐立周稱帝,惹得玉帝大怒,命令龍王三年不下雨。龍王的兒子青龍不忍生靈涂炭,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便將青龍打出天宮,壓于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青龍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禱,最后感動了玉皇大帝,于二月初二將青龍釋放,于是便有了“二月二,龍抬頭”之說。



 實際上是由于過去的水利條件很差,居住在我國北方各地農民都非常期盼春種前的這場春雨能夠及時到來,所以才有了“龍頭節”的虔誠祭祀,從其愿望來說是好的,故“龍頭節”流傳至今!


02從天象角度詮釋二月二,龍抬頭


 農歷二月初二,之所以稱為龍抬頭節,其實與天象有關。在我國古代,研究天象的天文學家將黃道附近的星象劃分為二十八組,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俗稱“二十八宿”,以此作為天象觀測的參照。“二十八宿”按照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劃分為四大組,產生“四象”: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龍形”星象,人們稱它為東方蒼龍,其中角宿代表龍角,亢宿代表龍的咽喉,氐宿代表龍爪,心宿代表龍的心臟,尾宿和箕宿代表龍尾。《說文》中有龍“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的記載,實際上說的是東方蒼龍星象的變化!



 我國古代的天文學家觀察到的“蒼龍星宿”春天自東方夜空升起,秋天自西方落下,其出沒周期和方位正與一年之中的農時周期相一致。春天農耕開始,“蒼龍星宿”在東方夜空開始上升,露出明亮的龍首,夏天作物生長,蒼龍星宿懸掛于南方夜空;秋天莊稼豐收,蒼龍星宿也開始在西方墜落;冬天萬物伏藏,蒼龍星宿也隱藏于地平線以下。


 而每年的農歷二月初二晚上,蒼龍星宿開始從東方露頭,角宿,代表龍角,開始從東方地平線上顯現,大約一個鐘頭后,亢宿,即龍的咽喉,升至地平線以上,接近子夜時分,氐宿,即龍爪也出現了。這就是“龍抬頭”的過程。之后,每天的“龍抬頭”日期,均約提前一點,經過一個多月時間,整個“龍頭”就“抬”起來了。后來,這天也被賦予多重含義和寄托,衍化成“龍抬頭節”、“春龍節”了!


03從自然地理角度詮釋二月二,龍抬


 二月初二龍抬頭的形成,也與自然地理環境有關。在南方,由于雨量大,土地少,二月初二龍抬頭節這天,多流行祭祀土地社神;而北方地區因為常年干旱少雨,地表水資源短缺,而賴以生存的農業生產又離不開水,病蟲害的侵襲也是莊稼的一大患,因此,人們求雨和消滅蟲患的心理便折射到日常信仰當中,二月初二的龍抬頭節對北方居住人們也就顯得格外重要。


04從歷史視角詮釋二月二,龍抬頭



 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時代,伏羲“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飯,御駕親耕”。到周武王時,每年二月初二還舉行盛大儀式,號召文武百官都要親耕。


 秦漢時期人們把這天稱之為“龍抬頭”的日子,因為農歷二月初二正值“驚蟄”節氣前后。蛇、蚯蚓、青蛙等很多動物,一到冬天便進入了不吃不喝不動的冬眠狀態,這便是“入蟄”了。等到了二月二前后,天氣漸暖,一些昆蟲動物好似被春天的陽光和春雷從睡夢中驚醒了一般,因此這節令名為“驚蟄”。百姓傳說中的大龍實際是沒有的,那種龍就是在蛇、蚯蚓等基礎上,我們祖先想象加工出來的。二月初二前后,春回大地,人們期望龍能夠鎮住一切有害的毒蟲,期望著豐收。


 唐朝時期人們已把二月初二作為一個特殊的日子,說這是“迎富貴”的日子,在這一天要吃“迎富貴果子”。宋代宮廷在這一天也有專門活動。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中記述:南宋時,二月初二這一天宮中有“挑菜”御宴活動。宴會上,在一些小斛(口小底大的量器)中種植生菜等新鮮菜蔬,把它們的名稱寫在絲帛上,壓放在斛下,讓大家猜。根據猜的結果,有賞有罰。這一活動既是“嘗鮮兒”,又有娛樂,所以當時“王宮貴邸亦多效之”。不過,唐宋時期的這些“二月二”活動并沒有和“龍抬頭”聯系在一起。


 到了元朝,二月二就明確是“龍抬頭”了。《析津志》在描述大都城的風俗時提到,“二月二,謂之龍抬頭”。這一天人們盛行吃面條,稱為“龍須面”;還要烙燒餅,叫作“龍鱗”;如果包餛飩,則稱為“龍牙”。總之都要以龍體的部位進行命名。元朝以后關于“二月二龍抬頭”的各種民俗活動記載便多了起來。人們也把這一天叫作龍頭節、春龍節或青龍節。


 明朝時,在二月二還增添了“熏蟲”、“炒豆”的活動。《帝京景物略》中說:“二月二日曰龍抬頭……熏床炕,曰熏蟲,為引龍蟲不出也。”《大興縣志》記載,“二月二,家各為葷素餅,以油烹而食之,曰熏蟲。”


 清末的《燕京歲時記》說:“二月二日……今人呼為龍抬頭。是日食餅者謂之龍鱗餅,食面者謂之龍須面。閨中停止針線,恐傷龍目也”。


 《遼中縣志》記載,民國時當地二月二的民俗說:“二月二日,俗稱龍抬頭。晨起以竿敲梁,謂之敲龍頭,意謂龍蟄起陸,蓋時近驚蟄之期。農家咸以粗米面作餅及饅首而為早餐。婦女于是日為童孩剃頭,蓋取龍抬頭之意云。”這是遼寧地區的民俗,清晨要用長竿敲擊房梁,把龍喚醒。同時也制作一些面食吃。


 除了吃面食外,還有引水入宅的活動。《宛署雜民》中記載:“都人呼二月二為龍抬頭,鄉民用灰自門外蜿蜓布入宅廚,施繞水缸,呼為引龍回。”這種活動是在節日清晨,人們把草木灰、谷糠等自河邊、井邊一路撒來,直到家中的水缸邊,以求風調雨順。僅僅有降雨還不放心,必定要把水引入家中,讓雨降在自家的田地里,方才如愿。這正是小農經濟意識的反映。有的地方還有耍龍燈的活動,也是求雨之意。講求在這一天剃頭,是很多地方的習俗。


05從民俗視角詮釋二月二,龍抬頭


 (1)恭祭華胥氏過“龍頭節”,充滿了崇拜龍的思想觀念,以為龍治水行雨,決定莊稼豐歉,萬萬得罪不可。舊時這天早晨,人們要敬奉碾子,傳說碾子是青龍的化身。有的還把磙子支起來,表示“龍抬頭”,以顯尊貴、圖吉利。婦女忌做針線怕“扎瞎了龍眼”;不磨面,不碾米,不行大車,怕“砸斷了龍腰、龍尾”。


 (2)二月二這天大多數農家都吃“鼓撅”(手搓面條),俗稱“頂門棍”。為什么吃“鼓撅”?有人說,吃了“頂門棍”,把門頂住,邪祟不入,一年太平。有人說,過春節大家都吃悶了、玩昏了,吃一頓“鼓撅”頂靈性,就開始干活過日子了。也有在二月二這天吃攪團的,說是給龍糊鱗整甲,使龍抖擻精神升天降雨。


 (3)炒玉米:傳說中每年的二月二,民間有炒玉米的傳統,就是紀念義龍為解人間乾旱之苦,甚至不惜冒犯天條。傳說玉龍因不忍人民受乾旱之苦,義助人民降雨而被玉帝所囚,并立下規條,只有金豆開花才會予以釋放。人民因感激玉龍義舉而齊集一起炒玉米,因樣子像金豆開花而令看管的太白金星看錯,并釋放了玉龍。而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傳統亦保留了下來。民謠曰:“二月二,龍抬頭,家家鍋里嘣豆豆,驚醒龍王早升騰,行云降雨保豐收。”有人還在附近的藥王廟里燒香叩頭,祈保平安。



 (3)山東等地區過春龍節,用灶煙在地面上畫一條龍,俗稱引錢龍。一是請龍回來,興云布雨,祈求農業豐收,二是龍為百蟲之神,龍來了,百蟲就躲起來,這對人體健康、農作物生長都是有益的。


 (5)江蘇南通民間用面粉制作壽桃、牲畜,蒸熟后插在竹簽上,晚上再插在田間,認為這是供百蟲之神和祭祀祖先的食品,祈求祖先驅趕蟲災,也希望百蟲之神不要危害莊稼。


 (6)在北京民間,二月二有很多習俗,比如說“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無處藏”!老百姓要在這天驅除害蟲,點著蠟燭,照著房梁和墻壁驅除蝎子、蜈蚣等,這些蟲兒一見亮光就掉下來被消滅了。這一天民間飲食還多以龍為名,以取吉利,如吃水餃叫吃“龍耳”,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牙”,蒸餅也在面上做出龍鱗狀來,稱“龍鱗餅”。這一天婦女忌動針線,為的是免傷龍的眼睛。


 (7)晉西北的一些地方流行引錢龍,選擇一棵大樹或一塊大石,用灰線圍灑一圈,再用紅線拴一枚銅錢,先將銅錢置放在灰線圈內,手拉線牽回家中,用容器蓋住即成。


 (8)陜西西安地區在二月二這一天,一般是外婆(舅家)給外甥(女)送爆米花及餑餑饃。媽媽會在前一天炒好齊子豆(齊子豆是用油、水和面,然后切成小的立方體,再用油炒了,有的地方會把花生和齊子豆一起炒),給家人二月二這天吃。

 

 (9)桂中、桂北壯族地區也有二月二的傳統習俗,當地流傳這一句“二月二,拜村社;龍抬頭,祈豐收;八月二,祭村堂;龍收尾,送龍歸”,二月二和八月二過法性質是一樣的。血腸“是龍抬頭和龍收尾不可缺少的祭品”。血腸壯語叫“bong”,有禾苗速長、五谷豐登的含義。做完祭拜儀式,每家每戶都有一個代表去村社吃集體餐。吃完集體餐,“頭領”負責給每位村民分配一段血腸和扣肉。


 此外,全國各地在二月二這天都會有不同的祭拜儀式和各種風俗,這里不再一一細講。


 二、河南白堊紀公園的家族成員


(豫見恐龍)


 我們把歷史向前推進到1億年前的白堊紀,那個時候的河南大地,一派今天的南國風光,氣候炎熱、雨量充沛、植被茂盛、河湖縱橫、濕地遍布,恐龍及其他一些動物都在這個食物豐盛的世界里安逸地享受生活。現在,就讓我們走進地質歷史的時光隧道,穿越到白堊紀的河南,和恐龍度過一段美好時光。


01到汝陽盆地,去和巨龍歡聚一堂


(1)汝陽黃河巨龍

(2)洛陽中原龍

(3)巨型汝陽龍

(4)史家溝峴山龍

(5)劉店洛陽龍

(6)汝陽云夢龍


01到欒川的潭頭-秋扒盆地,和這里動物來一次PARTY


(1)欒川霸王龍

(2)河南欒川盜龍

(3)河南秋扒龍

(4)迷你豫龍

(5)天宇蜥

(6)欒川伏牛蜥

(7) 中原豫俊獸


03到南陽的有關盆地,看看這里的恐龍是如何繁衍生命的,食肉類恐龍和食草類恐龍的蛋究竟有什么不同


(1)諸葛南陽龍

(2)河南寶天曼龍

(3)河南西峽龍

(4)張氏秋扒爪龍

(5)張氏西峽爪龍

(6) 路易貝貝龍

(7) 南陽豫龜

04其他精品標本


(1)瑤屯巨型蛋

(2)夏館楊氏蛋

(3)戈壁棱柱蛋

(4)西峽巨型長形蛋

(5)陽城副圓形蛋

(6) 滔河扁圓蛋

(7)蜂窩蛋屬未定種


05征集收藏的研究標本

(1) 義縣建昌龍

(2) 贛州華南龍

(3)朝陽會鳥

(4)朝陽神州翼龍

(5)朱氏莫干翼龍

(6)亞洲毛獸

(7)羅氏戈壁獸

(8)隱唇叩甲幼蟲


注:文中部分資料為網上收集,也引用了河南自然博物館出版的《河南古生物圖鑒》(蒲含勇等)上的一些成果資料,筆者只是從科學和文化對話的角度給予了系統整理。感謝原作者的辛勤付出,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上一篇:從濟源“大河里”沁河北岸沙灘和牛王灘的形成,解讀胡玢的詩“桑落洲”

下一篇:地質公園科學管理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