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資源部于近日印發《關于加強城市地質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9月6日,國土部在新聞通氣會上介紹,根據《指導意見》內容,接下來將鼓勵合理開發利用城市地下空間,國防、人防、防災、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等符合《劃撥用地目錄》使用地下建設用地的,可以采用劃撥方式供地。同時,會上還介紹了關于雄安新區下一步的地質調查工作,將進一步精準對接需求,有的放矢的繼續推進。

9月6日,國土資源部《關于加強城市地質工作的指導意見》新聞通氣會現場。
到2025年建立地下空間資源開發利用管理制度 地質工作是城市規劃、建設、運營和管理的重要基礎性工作。傳統上,地質工作以找礦為中心,城市地質工作基礎相對薄弱;同時,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對地質工作也重視不夠,尤其對地質資源環境約束性考慮不夠,地質工作與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結合不緊,融合不夠。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深入,由于基礎地質條件不明和對地質資源環境的不合理開發利用,一些城市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減弱,環境污染和地質災害等問題凸顯,嚴重制約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國土部新聞發言人、規劃司司長莊少勤說,為統籌城市地上、地下建設,加強城市地質調查,發揮地質工作在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新優勢,國土部研究起草了《指導意見》,以主動服務新型城鎮化,推動地質資源綠色開發利用,促進傳統地質工作轉型發展。
《指導意見》提出了總體目標:到2020年,完成城市地質調查示范,基本形成與新型城鎮化發展相適應的現代地質工作體系,基本建立城市地質資源環境規劃、管理、保護與合理利用的制度體系,探索形成城市地下空間資源系統化、產業化、綠色化開發利用模式。到2025年,實現地級以上城市地質工作全覆蓋,建立系統完備的地下空間資源開發利用管理制度,基本構建地質工作與新型城鎮化發展深度融合的體制機制。
鼓勵合理開發利用地下空間資源
《指導意見》表明,將以城市地質調查成果為基礎,開展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合理確定生態功能保障基線、環境質量安全底線、自然資源利用上線,增強國土空間開發的適宜性。同時以地質調查為基礎,科學統籌地上、地下空間資源開發利用,并納入土地利用規劃,與相關空間性規劃做好銜接,發揮地質調查在地下空間、資源開發中的先導性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指導意見》提出,將要實行地下空間資源開發利用激勵政策。鼓勵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完善建設用地使用權(地下)出讓方式,對于國防、人防、防災、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等符合《劃撥用地目錄》使用地下建設用地的,可以采用劃撥方式供地。同時鼓勵倉儲、商業等經營性項目合理開發利用地下空間,激勵原地下建設用地使用權人,結合城市更新改造進行地下空間再開發。完善地下建設用地基準地價體系,促進地下空間依法有序開發利用,各地要完善制度,創新方法,標準先行,依法開展建設用地使用權(地下)登記,保障使用權人的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權利。
探索建立“渣土銀行”
《指導意見》還要求積極推進地熱和淺層地溫能的規模化開發利用,優化城市能源結構,促進地下水資源的保護與合理利用,推動海綿城市和地下水應急水源地建設。
“各城市要結合實際,探索建立‘渣土銀行’。”莊少勤說,要做好地下空間開發渣土生產、需求對接,借助利益杠桿和市場力量,落實企業責任,倒逼自我笑納。同時探索建立源頭減量化、管理前置化、監管全程化、運輸專業化、填埋法定化的管理運行機制,“鼓勵渣土資源再生化利益。”
此外,還將發掘城市地質文化資源,推動人文城市建設,加強地質景觀、地質剖面、人類遺址、古生物化石遺跡以及有特殊價值的礦物巖石等地質文化資源的調查、開發與保護,積極推動建設地質公園、礦山公園,加強地質文化科普宣傳和科普基地建設。
雄安新區地質調查工作將繼續推進
雄安新區的設立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一項重大歷史性戰略選擇,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雄安新區的城市地質工作進展也備受關注。
“我們按照‘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要求,明確了雄安新區地質調查思路,提出了‘構建世界一流透明雄安、打造地熱資源利用全球樣板、建成多要素城市地質調查示范基地、為雄安新區規劃建設運行管理提供全過程地質解決方案’四大愿景目標。”通氣會上,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王昆介紹,今年6月正式啟動雄安新區地質調查野外工作,經過兩個多月奮戰,第一階段地質調查工作首戰告捷,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精準對接需求,有的放矢推進雄安新區地質調查工作,全面服務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和管理。
王昆說,第一階段的地質調查工作,主要取得五方面結論: 一是區內場地穩定性和工程建設適宜性總體較好,場地穩定和基本穩定區占 89.5%,均適宜或較適宜工程建設;二是重點調查區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條件優越,適合規模化開發;三是重點調查區土壤環境清潔,清潔區面積占 99.3%;四是地下水質量總體良好,但目前地下水仍處于超采狀態,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地面沉降呈加劇趨勢;五是區內適宜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起步區內適宜開發利用地熱資源的土地面積約 12 平方千米,可滿足約 3000 萬平方米建筑面積供暖制冷需要。
“接下來,將會開展容城地熱田初步勘查、重點地區工程地質詳細勘察、深層水文地質勘探試驗、深部三維地質結構探測,初步搭建透明雄安數字平臺框架,為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提供基礎資料和決策支持。”王昆透露,同時還會開展地面沉降嚴重區高分辨率調查,構建地面沉降立體監測網,建立地下水模擬與三維地面沉降模型,評估地面沉降風險,為工程規劃建設和地面沉降風險防控提供決策依據。另外,將全面實施地熱田整裝勘查,深入開展多要素城市地質調查,系統建立國土資源與地質環境監測預警網絡,全面建成透明雄安數字平臺,為雄安新區規劃建設、運營管理提供全過程地質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