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感恩父母的古代名人故事400字

匿名用戶 | 2017-05-19 12:05

全部答案

(共1個回答)
  • 赫魯曉夫與豬的故事
    赫魯曉夫喜歡以農業專家自居.一次參觀某集體農莊養豬場,發現一頭病歪歪的小豬.農莊主席解釋說這豬從小營養不良,養僵了.
    赫魯曉夫當即說,把這豬抱到我家,保證兩個月養肥還給你們.
    赫氏回家怎么擺弄那豬也不長.情急下決定把豬處理掉.他在傍晚時分將豬放入嬰兒車,準備推到莫斯科河邊拋掉.誰知半路上偏偏
    遇上米高揚.
    “赫魯曉夫同志,散步哪.”
    “啊……出來走走……”
    “這是誰啊?”
    “哦,是我……小外孫.”
    “我看看.哦,多好的孩子,長得真像他外祖父!”
    前蘇聯的笑話
    那是戈爾巴喬夫還是總書記的時候.一天因私外出,嫌司機車開的太慢,催促了好幾次.但因交通擁擠,還是不能讓他滿意.
    最后戈爾巴喬夫一把搶過方向盤,把司機推到后面,自己開起來.他一路橫沖直撞,造成一片混亂.有人達電話向交通局長反映.
    局長大怒,質問改地段交警.
    局長:”看到肇事者沒有?“
    警察:“看到了.”
    局長:“為什么不逮捕他?”
    警察:“我不敢?”
    局長:“為什么?”
    警察:“他的官很大.”
    局長:“有多大?”
    警察:“不知道,反正戈爾巴喬夫是他的司機.”
    李鴻章的故事
    李鴻章去國外參加國際會議.中途想上衛生間,向服務人員打聽好了去處.進去一看,人家用的都是抽水馬桶啊,李中堂沒見過,不知道該在哪兒方便呀.可是偏又憋得不行,唉喲這個急啊.最后沒轍了...唉,有了!?李中堂穿的是大褂,袖子寬大,于是他就拉在袖子里,然后向上一甩,嗖---給甩天花板上去了.正在這時,一位外國大使進來了,抬頭一看,嗯?
    李中堂滿臉尷尬,急忙把大使拉到一邊,掏出一枚沉甸甸的中國金幣,低聲說:"我送您一枚金幣,您可千萬別把這件事兒說出去啊."
    老外也低聲說:"我給您十枚金幣,您告訴我是怎么拉上去的."
    邱吉爾與出租汽車車夫
    當邱吉爾在下議院前走出那部出租汽車時,便對那車夫說:『我在這里大約耽擱一個鐘頭,你等我一下吧.』
    『那可不能呀!』 車夫回答說:『我一定要趕回家去,好在收音機上聽邱吉爾的演說.』
    那位下臺的首相一聽這話大為驚喜,便重重的賞了他一筆可觀的小費.
    『我想了一下』那車夫見錢眼開,便改口說:『還是在這里等著送你回去吧,管他媽的邱吉爾!』
    愛因斯坦的草稿
    1905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26歲了.他居住和工作在瑞士.
    這一年里,愛因斯坦向一個科學報編輯部送交了一份薄薄的、藍色的小冊子——只有 36頁.這就是他的論文“運動物體中產生的電動力學”,在這篇論文中他第一次闡述了他那著名的相對論的最主要的原理.二從這篇論文發表以來過去了30年,愛因斯坦已是舉世聞名的科學家了.1933年他就開始流亡國外,因為他在德國的故鄉被法西斯控制著.這時他遷居在美國的一個小城市里.1936年,正是在西班牙進行反法西斯戰爭的年代.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不是一名戰士,他只是一個正直的人,他明白法西斯意味著什么……三世界上許多國家的人民都想去援助西班牙的反法西斯戰爭.在美國,人們組織了一
    支部隊想盡快地開赴西班牙前線,但沒有足夠的經費.這時,其中的一個人說:“我們去找愛因斯坦吧,他一定會幫助我們的.”他的戰友都贊同這個意見,于是這個年輕的反法西斯戰士就去見那位名聞全球的科學家.在一間簡樸的工作室里他和那位睿智的、平靜的老人面對面坐著.談話是簡短的.“我們有人,但是沒有錢.”愛因斯坦沉默著,抽著煙. “而錢就意味著飛機、炸彈、汽車、汽油和戰士的衣裝,而這一切又意味著:西班牙的自由.”“好吧,”愛因斯坦說,“我把我所有的財產都給你們,但是這并不多.”他站了起來.“不,”年輕人也站了起來,“我們不想要您的錢.把您的論文給我們,就是那篇‘運動物體中產生的電動力學’.”愛因斯坦注視著年輕人,他弄不懂,那篇過去的論文對西班牙戰爭會有什么用處.“把那篇論文的原始草稿給我們吧.”年輕人要求說.愛因斯坦明白了.反法西斯戰士想把這篇草稿賣錢.“好主意!”愛因斯坦說,“遺憾金的是不可能,原始草稿不在這兒,它留在了德國……也許你們拿另外一篇去?”“不,我們只要這一篇,為此我們可以得到400萬美元.”年輕人回答,“400萬,真的.” 愛因斯坦緘默良久,終于他說:“兩天以后您再來吧.”四年輕的反法西斯戰士走了以后,愛因斯坦立即坐在桌前,開始從雜志上把那篇論文抄下來.這是一件枯燥的工作,但是愛因斯坦干起來卻高興得像個孩子.他時常叫道:“又是一顆炸彈.”或者“這簡直是一整架飛機!”兩天以后反法西斯戰士得到了愛因斯坦的草稿.很快就傳來了他們在西班牙反法西斯戰場上戰斗的消息.
    最年輕的畫家
    偉大的西班牙畫家畢加索死的時候是歲.也許你要奇怪,為什么我們要把他叫做世界上最年輕的畫家呢?這是因為在歲高齡時,他拿起顏色和畫筆開始畫一幅新的畫時,對世界上的事物好像還是第一次看到一樣.年輕人總是在探索新鮮事物,探索解決新問題的方法.他們熱心于試驗,歡迎新鮮事物.他們不安于現狀,朝氣勃勃,從不滿足.老年人總是怕變化,他們知道自己什么最拿手,寧愿把過去的成功之道如法炮制,也不冒失敗的風險.畢加索歲時,仍然像年輕人一樣生活著.不安于現狀,尋找新的思路和用新的表現
    手法來運用他的藝術材料.大多數畫家在創造了一種適合于自己的繪畫風格后,就不再改變了,特別是當他們的作品受到人們的欣賞時更是這樣.隨著藝術家的年歲增長,他們的繪畫雖然也在變,可是變化
    不會很大了.而畢加索卻像一位終生沒有找到他的特殊藝術風格的畫家,千方百計尋找完美的手法來表達他那不平靜的心靈他身上首先引人注意的地方就是那雙睜大了的眼睛的眼神.美國著名女作家格屈露德?斯特安在畢加索還年輕時就曾提到他那雙如饑似渴的眼神,我們現在也可以從畢加索的畫像中看到這個眼神.畢加索在年給斯特安畫了一張像,他是通過自己的記憶畫了她的臉的.看過這張畫的人對畢加索說:這不像斯特安小姐本人.畢加索總是回答說:太遺憾了,斯特安小姐必須設法使自己長得跟這張畫一樣才行呢.但是年之后,斯特安說,在她的畫像中,只有畢加索給她畫的那張,才把她的真正神貌畫出來了.畢加索作畫,不僅僅用眼睛,而且用思想.畢加索的畫,有些色彩豐富、柔和、非常美麗,有些用黑色勾畫出鮮明的輪廓,顯得難看、兇狠、古怪,但是這些畫啟發我們的想象力,使我們對世界的看法更深刻.面對這些畫,我們不禁要問,畢加索看到了什么,使他畫出這樣的畫來?我們開始觀察在這些畫的背后究竟隱藏著什么.畢加索一生創作了成千上萬種風格不同的畫,有時他畫事物的本來面貌,有時他似乎把所畫的事物掰成一塊塊的,并把碎片向你臉上扔來.他要求著一種權力,不僅把眼睛所能看到的東西表現出來,而且把我們的思想所感受到的也表現出來.他一生始終抱著對世界十分好奇的心情,就像年輕時一樣.假如你喜歡欣賞畫,不妨找些畢加索的畫冊,看看從他的畫中你能得到什么啟示.
    回答者:YXH21115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3-27 19:22
    60年代初,周恩來身邊工作人員乘總理出國訪問的機會,為了保護與加固建筑物,他們搶時間只搞了點簡單的內裝修,更換了窗簾、洗臉池與浴缸.周恩來回國見了十分生氣,將他們狠狠地批評了一頓.事后,他語重心長地對身邊人員說:"我身為總理,帶一個好頭,影響一大片;帶一個壞頭,也影響一大片.所以,我必須嚴格要求自己……你們花那么多錢,把我的房子搞得那么好,群眾怎么看?一旦大家都學著修起房子來,在群 眾中會造成什么樣的影響?"周恩來的這一番話發人深省.自此以后,再也沒有人敢提及裝修房屋之事了
    回答者:qboy120 - 魔法學徒 一級 4-3 21:47
    家世和生平 1643年1月4日(儒略歷1642年12月25日)牛頓誕生于英格蘭林肯郡的小鎮烏爾斯普的一個自耕農家庭.牛頓出生之前,父親已去世.牛頓生而孱弱,過了3年,他的母親再嫁給一位牧師,把孩子留在他祖母身邊撫養.8年之后,牧師病故,牛頓的母親帶著后夫所生的一子二女又回到烏爾斯索普.牛頓自幼沉默寡言,性格倔強,這種習性可能來自他的家庭處境.牛頓少年時代喜歡擺弄機械小技巧.傳說他做過一架磨坊的模型,動力是小老鼠;有一次他放風箏時,在繩子上懸掛著小燈,夜間村人看去驚疑是彗星出現.他喜歡繪畫、雕刻,尤喜歡刻日晷,家里墻角、窗臺上到處安放著他刻劃的日晷,用以驗看日影的移動,以知時刻.12歲進離家不遠的格蘭瑟中學.牛頓的母親原希望他成為一個農民,能贍養家庭,但牛頓本人卻無意于此而酷愛讀書,以致經常忘了干活.隨著年歲增大,牛頓越發愛好讀書,喜歡沉思,做科學小試驗.他在格蘭瑟姆中學讀書時,曾寄寓在一位藥劑師家里,使他受到化學實驗的熏陶.牛頓在中學時代學習成績并不出眾,只是愛好讀書,對自然現象有好奇心,例如顏色、日影四季的移動,尤好幾何學、哥白尼的日心說等等.他還分門別類地記讀書心得筆記,又喜歡別出心裁地做些小工具、小技巧、小發明、小試驗.當時英國社會滲入基督教新教思想,牛頓家里有兩位都以神父為職業的親戚,這可能影響牛頓晚年的宗教生活.從這些平凡的環境和活動中,看不出幼年的牛頓是一個才能出眾異于常人的兒童.然而格蘭瑟姆中學的校長J.斯托克斯,還有牛頓的一位當神父的叔父W.艾斯庫別具慧眼,鼓勵牛頓上大學讀書.牛頓于1661年以減費生的身份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1664年成為獎學金獲得者,1665年獲學士學位.17世紀中葉,劍橋大學的教育制度還浸透著濃厚的中世紀經院哲學的氣味.當牛頓進入劍橋大學時,那里還在傳授一些經院式課程,如邏輯、古文、語法、古代史、神學等等.兩年之后三一學院出現了新氣象.H.盧卡斯創設了一個獨辟蹊徑的講座,規定講授自然科學知識如地理、物理、天文和數學課程.講座的第一任教授I.巴羅是一位博學的科學家.就是這位教師把牛頓引向自然科學.在這段學習過程中,牛頓掌握了算術、三角,學習了歐幾里得的《幾何原理》.他又讀了開普勒的《光學》,笛卡兒的《幾何學》和《哲學原理》,伽利略的《兩大世界體系的》,R.胡克的《顯微圖集》,還有皇家學會的歷史和早期的《哲學學報》等.牛頓在巴羅的門下學習,是他學習的關鍵時期.巴羅比牛頓大12歲,精于數學和光學,他對牛頓的才華極為贊賞,他認為牛頓的數學才能超過自己.1665~1666年倫敦大疫.劍橋離倫敦不遠,為恐波及,學校停課.牛頓于1665年 6月回到故鄉烏爾斯索普. 由于牛頓在劍橋受到數學和自然科學的熏陶和培養,對探索自然現象產生極為濃厚的興趣.就在1665~1666年這兩年之內,他在自然科學領域內思潮奔騰,才華迸發,思考前人從未思考過的問題,踏進前人沒有涉及的領域,創建前所未有的驚人業績.1665年初他創立級數近似法以及把任何冪的二項式化為一個級數的規則.同年11月,創立正流數法(微分);次年 1月,研究顏色理論;5月,開始研究反流數法(積分).這一年內,牛頓還開始想到研究重力問題,并想把重力理論推廣到月球的運行軌道上去.他還從開普勒定律中推導出使行星保持在它們軌道上的力必定與它們到旋轉中心的距離平方成反比.牛頓見蘋果落地而悟出地球引力的傳說,說的也是在此時發生的軼事.總之,在家鄉居住的這兩年中,牛頓以比此后任何時候更為旺盛的精力從事科學創造,并關心自然哲學問題.由此可見,牛頓一生的重大科學思想是在他青春年華、思想敏銳短短兩年期間孕育、萌發和形成的. 1667年牛頓重返劍橋大學,10月1日被選為三一學院的仲院侶,次年 3月16日選為正院侶.當時巴羅對牛頓的才能有充分認識.1669年10月27日巴羅便讓年僅26歲的牛頓接替他擔任盧卡斯講座的教授.牛頓把他的光學講稿(1670~1672)、算術和代數講稿(1673~1683)《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以下簡稱《原理》)的第一部分(1684~1685),還有《宇宙體系》(1687)等手稿送到劍橋大學圖書館收藏.1672年起他被接納為皇家學會會員,1703年被選為皇家學會主席直到逝世.其間牛頓和國內外科學家通信最多的有R.玻意耳、J.柯林斯、J.夫拉姆斯蒂德、D.格雷果理、E.哈雷、胡克、C.惠更斯、G.W.F.von萊布尼茲和J.沃利斯等.牛頓在寫作《原理》之后,厭倦大學教授生活,他得到在大學學生時代結識的一位貴族后裔C.蒙塔古的幫助,于1696年謀得造幣廠監督職位,1699年升任廠長,1701年辭去劍橋大學工作.當時英國幣制混亂,牛頓運用他的冶金知識,制造新幣.因改革幣制有功,1705年受封為爵士.晚年研究宗教,著有《圣經里兩大錯訛的歷史考證》等文.牛頓于1727年 3月31日(儒略歷20日)在倫敦郊區肯辛頓寓中逝世,以國葬礼葬于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 《光學》和反射式望遠鏡的發明,光學和力學一樣,在古希臘時代就受到注意.用于天文觀測的需要,光學儀器的制作很早就得到了發展,光的反射定律早在歐幾里得時代已經聞名,但折射定律直到牛頓出生之前不久才為荷蘭科學家W.斯涅耳所發現.玻璃的制作早已從阿拉伯輾轉傳入西歐.16世紀荷蘭磨制透鏡的手工業大興.把透鏡適當組合成一個系統就可成為顯微鏡或望遠鏡.這兩種儀器的發明對科學發展起了重大作用.在牛頓之前,伽利略首先把他所制作的望遠鏡用在天象觀測上.枷利略式的望遠鏡是以一片會聚透鏡為目鏡、一片發散透鏡為物鏡的望遠鏡.還有當時盛行的由兩片會聚透鏡組成的開普勒望遠鏡.兩種望遠鏡都無法消除物鏡的色散.牛頓發明以金屬磨成的反射鏡代替會聚透鏡作為物鏡,這樣就避免了物鏡的色散.當時牛頓制成的望遠鏡長6英寸,直徑1英寸,放大率為30~40倍.經過改進,1671年他制作了第二架更大的反射式望遠鏡,并送到皇家學會評審.這臺望遠鏡被皇家學會作為珍貴科學文物收藏起來.為了制造反射式望遠鏡,牛頓親自冶煉合金和研磨鏡面.牛頓自幼愛好動手制模型,做試驗,這對他在光學實驗上的成功有極大幫助.光的顏色問題早在公元前就有人在作猜測,把虹的光色和玻璃片的邊緣形成的顏色聯系起來.從亞里士多德以來到笛卡兒都認為白光是純潔的、均勻的,是光的本質,而色光只是光的變種.他們都沒像牛頓那樣認真做過實驗. 大約在1663年,牛頓即開始熱衷于光學研究,磨玻璃、制作望遠鏡也在這個時期.1666年,他購得一塊玻璃三棱鏡,開始研究色散現象.為了這個目的,牛頓在他的《光學》一書中寫道:“把我的房間弄暗,在我的窗板上開一個小孔,以便適量的太陽光射入室內,就在入口處安置我的棱鏡,光通過棱鏡折射達到對面的墻上.”牛頓看到墻上有彩色的光帶,光帶之長數倍于原來的白光點,他意識到這些彩色就是組成白色太陽光的原始光色.為了證明這一點,牛頓進一步做實驗.在光帶投射的屏上也打一個小孔,讓光帶中彩色的一部分穿過第二個小孔,經過放在屏后的第二個棱鏡折射投到第二個屏上,又讓第一棱鏡繞它的軸緩慢轉動,只見穿出第二個小孔落在第二屏上的像隨著第一棱鏡轉動而上下移動.于是看到,為第一棱鏡折射最大的藍光,經過第二棱鏡也是折射得最大;反之,紅光被前后兩個棱鏡折射得最小.于是牛頓作出結論:“經過第一棱鏡折射后所得長方形的彩色光帶不是別的,正是由不同的彩色光所組成的白色光經折射而形成的.”也就是說:“白光本身是由折射程度不同的各種彩色光所組成的非均勻的混合體.”這就是牛頓的光色理論.它是通過實驗建立起來的,牛頓自稱這個實驗為“關鍵性實驗”.這個實驗可說是一個半世紀后 J.von夫瑯和費建立光譜術的基礎.事實上牛頓在他的《光學》第 1卷命題4問題1中用過1~2英寸長、寬僅1/10或1/20英寸的長方形的孔代替小圓孔,他說所得結果較前更清晰,但沒有夫瑯和費線的記載.牛頓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實驗之后,于1672年把他的結論用書信形式送交皇家學會評審.不料竟引起一場尖銳的論戰.當時惠更斯反對他,胡克攻擊他尤甚.早在1665年胡克就在英國提出光的波動理論,這只是一個假說.惠更斯則把它完整起來,認為空間的以太是無所不在的,他把以太作為振動的媒質,把媒質的每一個質點都看成一個中心,在中心的周圍形成一個波,惠更斯成功地用這個物理圖像來解釋光的反、折射、還以此來研究冰洲石的雙折射(但是光的波動學說的確立還有待于一個半世紀之后由英國的T.楊的干涉實驗來證明).牛頓則持光的微粒說,他認為波動說的最大障礙是不能解釋光的直線進行.他提出發光物體發射出以直線運動的微粒子、微粒子流沖擊視網膜就引起視覺.它也能解釋光的折射與反射,甚至經過修改也能解釋F.M.格里馬爾迪發現的“衍射”現象.但對薄膜形成的彩色,牛頓則承認微粒說不如波動說解釋得明快.微粒說與波動說之爭在當時是十分激烈的,雙方爭論持續多年.當年光的微粒說與波動說之爭,現在可以引用E.T.惠特克的話來結束這樁公案:“當A.愛因斯坦以M.普朗克的量子原理來解釋光電效應,光的微粒思想經過一個世紀的沉寂而在1905年又獲得了新生,并因此而導致光量子存在的基本原理.他的思想為實驗所充分肯定,特別是光子與電子碰撞所產生的康普頓效應服從經典的碰撞力學定律.而同時,關于光的波動性的實驗并沒有失效,于是我們不得不承認波動說和微粒假說都是正確的.”無疑,牛頓的《光學》(Opticks)是和他的《原理》同為物理學的巨著,也是科學界的經典著作.《光學》第一版印于1704年,在胡克逝世之后問世.《光學》最后部分以獨特的形式附上一份著名的“問題”表,共提出31個“問題”(第一版提出16個“問題”).在“問題”中所談到的不僅是光的折射、反射等,還涉及光與真空,甚至重力、天體等問題.在多處談到光的波動,涉及太陽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等問題,這些問題涉及物理學的諸多方面,富有啟發性,后人評價這些“問題”是《光學》中最重要的部分,并非虛語.牛頓在《光學》一書中憑借實驗的結果與分析,建立了光的理論.但在全書中沒有提起不同玻璃具有不同折射率,在全書中也沒有做消色差的實驗,這或許是由于他當時還沒有獲得不同質玻璃的三棱鏡的緣故.但是牛頓制造反射式望遠鏡來避免物鏡的色散,卻是個妙法,迄今大型望遠鏡的制造還遵從此法.牛頓死后3年(1730)出版了經牛頓生前訂校過的《光學》第 4版.現在流行的1931年版本就是根據第4版重印的.回答時間:2006-4-16 20:34
    匿名用戶 | 2017-05-19 12:05

相關問題